首页 -> 新闻中心 -> 云计算 -> 正文
在技术普惠的快车道上,企业如何上“云”加速前行?
2018-09-06

1995年,是中国互联网故事的一个起点: 张树新在1995年创建了瀛海威、马云凑了2万块钱创办了中国黄页, 田溯宁等人创办的亚信承建了中国第一个商业化Internet骨干网ChinaNet......此后,无论是淘宝、百度、京东,还是后来的小米、微信......中国互联网依靠着“人口红利”而快速崛起了一批平台经济体。在经过二十几年的野蛮生长之后,我国成为“网络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故事还将持续上演,然而故事的走向却到了一个转折点。

也许互联网2.0时代的故事没有太多惊心动魄,但一定个个鲜活生动、与众不同。如果把这个时代的故事也总结成一两个关键词,那就是“数据红利”或“技术红利”,主角不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各行各业。新的红利解锁新的商业机会,各行业将进入创新创业的大时代。最近发布的一个报告显示,64%的企业已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今天,笔者要说的故事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征信行业。征信,是客观记录人们过去的信用信息并帮助来预测未来是否履约的一种服务,虽然,我国的征信时代来得比较晚,但是发展却很迅速。当前,个人征信不仅在贷款的时候发挥作用,各类与征信挂钩的产品也相继出现,而征信分数的高低也影响着人们衣食住行的便利性。“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维护个人的信用记录”,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人当视为真理。对于企业和组织也类似,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小企业授信户数为398.8万户,约占中小企业总户数的比例仅9.5%,导致大量的企业由于缺少金融信用记录而无法获得贷款。这一状况随着新型征信平台的诞生而有望改变。

类似其他行业一样,云计算、大数据、AI等创新技术正在全球掀起着征信业的变革。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20多年经验的信用评级机构和全国首家个人征信公司,在2016年投资的核心子公司——深圳前海鹏元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元数据’), 正在尝试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手段,通过信用评级的技术创新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构建国内首个大数据债券风险预警平台、助力金融机构解决“过载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首家试水智能金控服务的创新平台。

科技替代从“云”上开始

当今,谈技术创新,向技术求增长、求效率,终究离不开“云”。一方面,传统企业正在进入云化,“企业上云”步入快车道;另一方面,对于鹏元数据这种一开始就定位于技术创新的公司来说,上云理所当然成为了一个必选题。

鹏元数据CEO 张智英

据鹏元数据CEO张智英回忆,在其他公司还在谈“关键业务上云”、“部分业务上云”的时候,在2015年筹备、2016年创建公司之时,鹏元数据直接定位的就是“全面业务上云”,尽管公司当时甚至没有一台服务器。他介绍,之所以做出这种当时看来有些“激进”的决定,除了认为未来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云服务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还基于业务场景和传统的行业痛点来考虑,传统的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过去对一个企业信用的判断,财务报表等资源问题滞后;

其次,每年一次的频次非常低;

再次,征信数据不全和数据纬度的缺失,整合多方数据的困难。

利用大数据重构信用评估体系,张智英认为必须要通过云的技术才能解决业务的痛点,“当前,企业的各种信息系统越来越多,我们通过云计算的方式,用大量的计算能力和实时的信息处理的能力来高效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云服务的分布式处理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对我们的业务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黑土地”上生长出的“洪荒之力”

如果说上“云”是必选题,那么,用“谁家的云”就是一个选择题了。

张智英的团队自己总结了一套选择标准,首要是“服务”。跟其他云厂商的服务基本上在线上相比,华为云除线上服务外,还有线下的服务。让张智英颇感意外的是,联系到华为云之后,对方马上过来进行面对面的讲解。“体会到华为的服务确实好,之后考虑了区域性层面,以及判断华为云的能力以及研发投入等方面,让我们有信心把业务放在华为云上。”

实际上,首选华为云的不仅包含了跨国企业和大型企业,很多类似鹏元数据这种体量的中小企业和创业者也成了华为云的“粉丝”。而吸引这些“粉丝”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服务好”、“有能力”、“有实力”。华为公司副总裁、云BU总裁郑叶来在6月份的一次活动上表示,华为云收入同比增长了700%,上半年合作伙伴增长45%。而2018年上半年,云市场新增上架应用872个,华为云软件开发服务DevCloud已在线上拥有9万名开发者。

这些亮眼的数据,和2017年华为宣布进军公有云市场的质疑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质疑的原因无非是华为切入赛道的路径不同:当时一些风生水起做云计算的公司,是从互联网切入,而华为是从硬件和传统行业切入。这个切入的方式正好顺应了互联网2.0时代。首先,前文说过,2.0时代的主角不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各行各业。其次,华为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服务交付的形式,把原来用产品和“盒子”的形式交付给客户,变成用云服务的方式把能力交付出来,归根结底,是从芯片到硬件、再到系统设计的全生命周期换个方式的变现。

华为云把自己的定位比喻成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和“底座”,在这场技术驱动的浪潮中,华为云的“底座”和“黑土地”也意味着华为云将扮演着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推手角色,恪守自己的边界,华为云“三不”为业界所熟知——不做应用,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如此严格地遵守界限,可以说是巨头中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了。“挣点辛苦钱比较合适,挣快钱,我们挣不好、也挣不来。”郑叶来在华为云2018中国行北京站的活动上说,“所以华为云打造黑土地,让各行各业在这儿生长,成为企业创新最坚实的底座。”

技术普惠下的商业繁荣

一个技术是否能够普惠,是其存在价值的一大判断标准。而将技术“普惠”的特性发挥得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则要依靠人工智能。这项以前只有人工智能科学家才能用到的小众技术,如今逐渐降低门槛,让甚至不懂代码的人也可以接触使用。把人工智能技术普惠成“简单工具”,这是华为云正在努力的方向。2012年6月份,华为成立神秘的“诺亚方舟实验室”,开始投入了AI基础研究和算法研究,其中有一个重要工作是识别整个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任正非反复在内部强调:“关键在于应用”。“把复杂的场景做简单,方向正确,就要去做。”于是,“让AI高而不贵,打造‘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人工智能平台”是华为云的决心。华为云所提倡的普惠AI,是让AI成为行业使能的工具,也就是“行业+AI”,并不是简单的“AI+行业”。

行业+AI之后,便能够形成一个一个的智能体。笔者以“深圳交警+华为云”合作的华为云EI交通智能体举例来说明,最核心的是信号灯和路口的协同智能管理,因为红绿灯的路口效率对提升城市交通治理非常重要,一个路口就是一个智能体,根据交通拥堵状况,实时调整交通灯控制策略,每个路口变得智能,一条交通干道就变得都智能了。

为了尝试提升深圳这个密度最高的城市的出行体验,在深圳龙岗坂田基地进行测试,不止是基于历史统计的定周期优化,还有实时感知的信号灯优化,做到区域协同的实时感知优化,并且能不断基于现实的变化,不断完善学习,不断的演进。最直观的表现:每天出行,平时最堵的路口绿灯多了起来。类似的范例则还很多,包括华为云EI工业智能体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等。

对于鹏元数据来说,张智英在谈到未来的展望时用了“未来可期”四个字。他表示,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云上思维以及云上存储的战略路线,也期待着和华为云共同成长,打造征信行业的EI智能体,把AI运用到大数据风控平台当中,“今后,可以真正为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提供智能化、智能风控的服务。”

技术的普惠,无疑将为各行各业的商业繁荣开启无限可能,而华为云也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自己诚意和实力。互联网2.0时代的中国故事必将高潮迭起。

相关链接

2018年中国私有云市场分析及预测: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

亚马逊市值破万亿美元,云计算等业务帮了大忙

新闻搜索

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
→选择要测试的地区
→选择目标测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