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移动互联 -> 正文
移动互联网时代 为什么还要出来开会
2017-07-04

我们希望每个参会嘉宾都带一个问题来,同时在会议期间,都能有5分钟的发言机会。几百名高管三天的信息叠加起来,三亚峰会就是一个非常高价值的知识产品。

  ITValue在三亚举办的峰会,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届。

  每一届大会结束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一个会议需要如何组织,才能让几百名企业高管飞到三亚闭门三天开会,感到超值?

  今年,我和同事们给自己提了两个小目标:

  1. 能不能让每个参会嘉宾都带着一个问题来?

  2. 在这三天里,能不能给到每个参会嘉宾至少5分钟的发言机会?

  为什么要定这个目标?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本书《小趋势》,里面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对每一个趋势而言,都存在一个相反的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极大程度上弥合了空间带来的距离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持,人们已经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同步信息。

  所以对于很多大会,考虑到时间成本,在办公室或在家里看直播,甚至看实时的报道是最优的选择,基本上可以同步到80%以上的信息——会上谁出席、讲了什么。

  但与之相对的是,现在会议也越来越多了。以至于一本美国杂志调侃道,“参加商业会议和培训“已经成为美国职业人士仅次于购物的第二大“室内运动项目”。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很多人就是为了获取那20%的线上无法获得的信息,因为线下能够传递信息的带宽,还是远远大于线上的交流。

  这20%的信息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每个人个性化的兴趣点和需求——可能是需要和某个人就某个特定话题交流一下,可能是能够实地体验一下最新的产品和技术,也可能仅仅是为了近距离观察一下马云细微动作,感知一下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

  这就像看体育比赛一样,如果只是关心输赢,那么看最后的新闻集锦就够了;如果是欣赏的目的,那么看电视直播也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现场往往受限于角度和距离,很多精彩的细节反而是看不到的;但如果要观察具体的球员和战术,那么现场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球探都会到现场去看比赛的缘故。

  所以,参加线下的会议,往往是目标越明确,收获越显著。

  基于这个考虑,我们每年都在把会议当作一个产品反复打磨,这是我们今年要做的一些改进:

  1. 讨论话题更具体。大会讲趋势,专家看细节。到三亚开会的嘉宾,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对他们来说,大的趋势和方向都很清楚了,他们要了解的,是更具体的分析和实践,所以我们不会再去讨论云计算的趋势和领导力的问题,而更会聚焦在在云和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做好IT治理、信息安全、决策分析、数字化转型等更具体的问题上。

  2. 大会短说,小会长说。所有大会标配的发言、圆桌讨论,针对的是共性问题,目的是启发和思考,所以要简短、要聚焦;而更具体的话题讨论,则需要不同的场景,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所以我们又增加了红酒迎宾会、痛点沙龙和大牛公开课等更聚焦、更适合深入讨论和交流的场景,使演讲者有更充裕的时间分享细节,也让参与者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线下的会议本应该是双向高带宽的沟通场景,如果每个参会嘉宾都能贡献至少5分钟的思考,这个会议就会成为一个很高价值的知识盛宴。

  3. 体验。几百名高管在三亚三天的闭门会议,是一个绝佳的体验场景。我们正在设计一些与大会场景高度融合的体验环节,让每个参会嘉宾有机会亲自体会一下新的技术、产品,这也是线下活动独特的高带宽信息输出。

  4. 国际化。这次大会邀请了一位云计算领域重量级的神秘嘉宾,他不仅会做大会发言,也会邀请一些嘉宾做小范围的深入交流。

  当然,我们自己也准备了三个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1. 产业互联网的新规则是什么?消费互联网打拼了20多年,游戏规则已经非常清晰,流量、入口、关系链、社群,很多人都可以玩的风生水起。但是以企业为用户的产业互联网,未来什么为王?

  2. 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企业IT新思想和新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创业者,遇到问题,倾向于寻找软件和技术来解决,而不像以往依靠人力。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同时,根据Gartner的研究,目前掌握在IT部门手中的IT预算占比,已经下降到50%以下,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业务部门参与到IT采购中。这又意味着什么?企业的管理、IT战略应该如何调整?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创新应用,可以直接解决你的刚需问题?

  3. 技术大变局下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云计算绝不仅仅是把IT系统部署到云端那么简单,而大数据也不是把各种数据混合存储在一起。这些貌似形式上的变化,背后将会带来全新的商业机会,需要用合适的商业模式去匹配。那么,如何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全新的技术,去设计创新的商业模式呢?

新闻搜索

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
→选择要测试的地区
→选择目标测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