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云计算 -> 正文
上海成立雾计算实验室
2017-05-08

在近日举行的“2017中国(上海)国际物联网大会”上,雾计算成为一大亮点。

  有了“雾”,会弱化“云”吗?

  人们对云计算已经不再陌生。但云计算一般都是远程通过网络访问,和本地网络相比服务有延迟。这对于需要实时计算和决策的业务来说,是一个主要的不足。

  有别于云计算,雾计算采取的架构更分散、更接近无处不在的服务需求,可利用靠近用户终端的计算资源进行数据处理,为用户分配离数据源和服务需求最近的设备和系统,从而改善由于庞大的数据量传送至云计算中心带来的带宽不足或负载过重的情况。

  有了“雾”,“云”会弱化吗,或是把“云”“雾化”了吗?国际雾计算产学研联盟联合创始人张涛博士认为,恰恰相反,有了雾计算后,它离产生数据的地方更近,而不是把数据和计算全部推送到云端,这只会使得“云”更加强大,帮助实现“云”能力的延伸和拓展。

  创新在于计算资源的释放和共享

  论坛现场,国际雾计算产学研联盟大中华区委员会主任杨旸教授做了一个“雾计算”的演示。他先拿出了一个黑色小盒子,这是英特尔公司出品的一个迷你个人电脑,相当于一个硬件计算节点,用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实现LTE接入网和核心网功能,可以直接与多部LTE终端进行互联互通,现场部署了一个多用户LTE网络。“现在这个网络就相当于一个运营商,许多数据功能和用户应用都可以实现。这就像一个人穿上西装可以出席正式会议,穿上运动服可以去跑步,使用不同的软件就可以满足不同需求。”杨旸说。

  有一种观点认为雾计算并没有什么本质创新,杨旸则认为雾计算的创新正在于计算资源的释放和共享。虽然海量的数据送到云计算的云端服务器进行分析,但其中也有大量的无意义数据在降低传输效率,挤占储存空间。打个比方,聊天时的“呵呵”就没什么价值,而1万元的转账确认按钮所引发的数据传输则很有价值。只要有人愿意共享,雾计算的节点就在我们身边,使得计算无处不在,并可以在网络各个环节发挥作用,有些信息经过分布式雾计算之后就不再需要传到云端。如此一来,雾计算极大地减少了发送到云端和从云端发送的数据量,既减少了网络延迟,也降低了安全风险。

  在实时计算方面,雾计算比云计算更有优势。比如智能交通灯,虽然计算量不大,但对计算时间要求特别高。它是根据路口的实际车流量来指挥交通,如果通过云计算就会有延迟,直接在本地处理的雾计算显然更胜一筹。

  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研究基地

  雾计算的前景如何?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云计算软件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5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750亿美元。伴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云计算将更为企业所认可,而雾计算特有的灵活配置、低成本等优势将吸引更多中小企业。

  正是基于对雾计算广阔前景的敏锐洞察,ARM、思科、戴尔、英特尔、微软和普林斯顿大学于2015年11月率先在北美建立了国际雾计算产学研联盟,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大陆地区第一个加入国际雾计算产学研联盟的单位机构。

  4月24日,国际雾计算产学研联盟大中华区在上海正式宣布成立。同一天,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上海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上海雾计算实验室”,这是世界首个专门从事雾计算技术研究的机构,旨在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雾计算研究基地,服务于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研究机构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的雾计算技术研究和产业布局将与国际同行同步开展。

新闻搜索

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
→选择要测试的地区
→选择目标测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