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网络 宽带市场 市场文摘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2/7)

三、网民上网行为习惯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正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和欢乐。了解网民的上网行为习惯,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网民在如何使用互联网,较好地把握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特点和使用程度。

1、用户上网地点

第十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62.1%的网民选择在家里上网,43.3%的人在单位上网,其次是学校(21.8%)、网吧和咖啡厅(17.3%),同时还有0.7%的人在公共图书馆上网,0.9%的人移动上网,地点不固定(如图3-1所示)。家中是网民上网最主要的地点。

图3-1 网民上网地点分布(%)

从CNNIC最近几次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在家中上网的网民比例逐渐增加,在单位上网的网民比例逐渐减少。在家中上网的网民比例从44.0%增加到62.1%,在单位上网的网民比例从50.0%减少到43.3%(如图3-2所示)。家里成为网民上网最主要的地点,这可能与家庭电脑的普及、小区宽带的建设以及互联网使用成本的降低有很大关系。同时,在学校上网的网民比例也有所增加,从2001年1月的19.7%增加到21.8%(如图3-3所示),这应该与网民中学生的比例增加以及校园网建设的推进有很大关系。

图3-2 历次调查网民在家中/单位上网的比例(%)

图3-3 历次调查网民在学校上网的比例(%)

2、用户上网时间

第十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一天中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波动比较大:凌晨4、5点钟是网民最少上网的时间,只有3.9%的网民在这一时间上网,上午8、9点钟,上网的人开始增多,达到20.4%,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一路爬升,到晚上20、21点的时候达到高峰,有80.5%的网民在这一时间上网,这之后上网人数又逐渐减少(如图3-4所示)。这一现象说明,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分布状况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有一定关系。与以往相比,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没有明显变化,仍然集中在下午和晚上。

图3-4 网民通常使用互联网的时间(%)

3、用户上网设备

第十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有97.4%的人使用台式计算机上网,4.5%的人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用户上网设备仍然以台式计算机占据主流。但也有少量网民在使用计算机(包括笔记本电脑)上网的同时也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等)上网。

从历次调查数据看,在使用计算机上网的同时,使用移动终端、信息家电等设备上网的人在逐渐增多,从2000年1月的20万已经增加到了现在的129万(如图3-5所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新的上网设备正在逐渐被网民所接受。

图3-5 历次调查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网民数(万人)

4、用户上网费用来源

第十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77.1%的网民采用自费上网,只有10.1%的网民公费上网,公费自费均有的占12.8%(如图3-6所示)。自费仍然是网民上网费用的主要来源。

图3-6 网民上网费用来源分布

从历次调查数据来看,自费上网的网民都比公费上网的网民所占比例要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自费上网的网民比例大幅度增加,从四年前的44.0%增加到现在的77.1%,增加了33个百分点;公费上网的网民比例逐渐递减,从35.0%减少到10.1%,减少了25个百分点(如图3-7所示)。这应该与网民上网地点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家里逐渐成为网民上网的最主要地点,自费也相应成为网民上网费用的主要来源。

图3-7 历次调查网民上网费用来源分布(%)

5、用户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

第十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每月花费的上网费用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下,低于50元的网民最多,达到44.3%(如图3-8所示)。总体来讲,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偏低。

图3-8 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分布(%)

与去年同期相比,每月花费的上网费用在100元及以下的网民从67.9%增加到74.4%,每月花费的上网费用超过100元的网民从32.1%降至25.6%(如图3-9所示)。每月花费的上网费用偏低的网民所占比例正在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可能与网民对上网时间的控制以及互联网使用成本的降低有一定的关系。

图3-9 历次调查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分布(%)

6、用户上网时间

第十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3.1天,8.3个小时。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网民上网时间有所减少。

2000年1月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网民每周上网时间达到17个小时,此后上网时间逐渐减少,最近一年内逐渐稳定在8-9个小时(如图3-10所示)。网民上网天数也从去年的3.3天降为现在的3.1天(如图3-11所示)。造成网民每周上网时间减少的原因可能与网民结构上的多元化有一定关系。

图3-10 历次调查网民每周上网小时数(小时)

图3-11 历次调查网民每周上网天数(天)

7、用户拥有E-mail帐号数

第十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人均拥有1.6个E-mail帐号,其中免费的E-mail帐号为1.4个。

结合历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网民人均拥有E-mail帐号的数目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网民拥有E-mail帐号以2000年1月为最高,达到人均4个,免费E-mail帐号以2000年7月为最高,达到人均3.3个(如图3-12所示)。网民人均E-mail帐号的减少说明网民在电子邮箱的使用上越来越趋于理性,逐渐固定于常用的1-2个邮箱。同时这可能与几大主要门户网站的邮箱开始收费也有一定关系。

图3-12 历次调查网民拥有E-mail帐号及免费E-mail帐号平均值(个)

8、用户平均每周收发电子邮件数

第十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收到6.5封电子邮件(不包括垃圾邮件),收到垃圾邮件6.9封,每周发出电子邮件5.3封。网民每周收到的垃圾邮件比非垃圾邮件还要多,在一定程度上给网民造成了困扰。

历次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网民每周发出的电子邮件数逐渐递减。网民从2000年1月的每周发出10封电子邮件减少至目前的每周5.3封,尤其以近一年以来的减少最为显著,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9封(如图3-13所示)。这可能与网民对电子邮箱的使用更加理性以及手机、短消息、QQ等其它通讯手段的流行使通讯联络方式更加多元化有关。

图3-13 用户平均每周收发电子邮件数

9、用户上网目的

第十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47.6%的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其它紧随其后的上网目的还有休闲娱乐(18.9%)和交友(14.9%)(如图3-14所示)。获取信息仍然是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目的。

图3-14 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以获取信息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从42.9%增加到47.6%,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如图3-15所示)。互联网的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以及网上信息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样性,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网民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主要目的的原因。

图3-15 历次调查以获取信息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比例(%)

综上所述,家中已经是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晚上八、九点钟是网民上网的高峰期,台式计算机仍然是网民上网的首选设备。自费上网是网民上网费用的主要来源,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偏低。与以往相比,网民每周上网时间以及人均E-mail帐号数、每周发出的电子邮件数均有所下降。获取信息仍然是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从整体上看,随着网民的增加以及网民结构进一步多元化,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将更加理性与深入。

四、非网民状况

如上所述,虽然我国的网民数已经达到了4580万人,但相对于我国近13亿的人口来说,网民所占比例还很低,仅为3.6%。因此,了解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和预期上网时间,并对未来可能上网的人群进行分析,这对预测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以及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将有着莫大的益处。

1、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和预期上网时间

(1)、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

从最新的CNNIC调查结果发现,没有上过网的人群(我们称之为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为"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41.1%的非网民选择此项;其次是"没有上网设备(电脑、调制解调器、网卡等)",24.3%的非网民选择此项;再次是"没时间上网",19.7%的非网民选择此项;另外,"不感兴趣"、"上网费用贵"和"上网没用/不需要"也是非网民不上网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分别有8.8%、6.6%、5.9%的非网民选择此项;同时不能忽视的是,还有1.6%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担心孩子受到伤害,0.5%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担心网上安全(如图4-1所示)。可见,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既有网民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有赖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广大非网民自身的努力。

图4-1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

(2)、非网民预期上网时间

从最新的CNNIC调查结果发现,表示近期6个月内可能上网的非网民比例为7.3%,表示6个月至1年内可能上网的非网民比例为3.7%,表示一年以后可能上网的非网民比例为13.9%,表示"不知道/无法预计"的非网民比例为32.7%,表示"根本不打算上网"的非网民比例为42.4%(如图4-2所示)。尽管这只是非网民的一种倾向,但也说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仍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

图4-2 非网民预期上网时间(%)

2、预期未来可能上网的非网民部分特征

(1)、性别

从最新的CNNIC调查结果发现,在预期未来可能上网的非网民中,男性所占的比例为53.8%,女性所占的比例为46.2%。而我国目前的网民中,男性网民的比例为60.9%,女性网民的比例为39.1%(如图4-3所示)。由于预期未来可能上网的网民中,男性所占比例低于目前我国网民里男性的比例,但高于预期可能上网的女性非网民的比例,所以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男性网民占多数的状况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但这种格局将会由于女性网民的比例增加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图4-3 预期未来可能上网的非网民和我国网民性别对比(%)

(2)、年龄

从最新的CNNIC调查结果发现,在预期未来可能上网的非网民中,年龄小于18岁的非网民占16.0%;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非网民占14.5%;年龄在25-30岁、31-35岁、36-40岁和41-50岁之间的非网民分别占15.4%、18.6%、12.7%和13.0%;50岁以上的非网民占9.8%(如图4-4所示)。除个别年龄段外,预期未来可能上网的非网民在各年龄段上的分布比较分散。

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70.4%的网民年龄小于30岁,年轻人构成我国网民的主体。由于未来可能增加的网民中其年龄段分布比较分散,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未来我国网民中30岁以上的网民将有所增长,使得网民在年龄分布上趋向合理。

图4-4 预期未来可能上网的非网民和网民年龄段对比(%)

(3)、婚姻状况

从最新的CNNIC调查结果发现,在预期未来可能上网的非网民中,未婚的占35.8%,已婚的占64.2%,而我国目前的网民结构中,已婚的只占41.1%(如图4-5所示)。因此,随着可能新增网民中已婚网民的增多,未来已婚网民的比例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图4-5 预期未来可能上网的非网民和网民婚姻状况对比(%)

综上所述,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相当一部分非网民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上网。在预期未来可能上网的非网民中,男性仍占多数,但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目前我国女性网民比例,在年龄分布上比较分散,且已婚的占多数。可以预计,随着影响非网民上网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的网民数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同时我国网民中男性网民占主体地位的状况将有所改善,网民在年龄分布上将更加合理,已婚网民的比例将有所增长。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下,网民数量将有较大的增长,网民的结构也将变得更加合理。

结 论

本报告以第十次和以前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从宏观状况、网民特征结构、网民上网行为习惯、非网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看,网民数、上网计算机数、CN下的域名数、网站数、国际出口带宽总数等和1997年相比较都有了至少十倍量级的增长,我国的互联网在几年的时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要看到和我国的整体情况相比较,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还不够,比如网民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仅为3.6%。在网民方面,传统的上网方式诸如拨号等仍然是上网的主要方式,但新兴的诸如ADSL、CABLE MODEM等已开始崭露头角,多元化的上网方式初步形成;CN下的域名数和国内的网站数等在当前互联网产业的大环境里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潮已显露增长的迹象,相对而言网民的增长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较小,始终保持着较好的增长趋势。

在网民的特征结构方面,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网民特征结构整体上逐渐趋于合理,但近期由于学生等年轻网民增长较多引起特征结构方面的比例数据和以前相比呈一种徘徊和反复的状态。目前的网民结构中,男性、未婚、35岁以下、本科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学生和技术人员等的比例分别在网民各特征数据中占据相对主要地位。

在网民的上网行为习惯方面,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和以前相比继续体现出趋向理性和实用化的特点。家中是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是网民的主要上网设备;网民上网的时间分布为:早晨4、5点钟为一天中上网的最低点,从早晨8点钟开始,一直到晚上9点钟达到一天中上网的最高峰,之后又趋减;上网的费用以自费方式为主;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大部分在100元以内;网民平均每周的上网天数、小时数呈递减的状态;网民平均拥有的电子邮件帐号数和每周收发的邮件数都呈一种递减状态;网民的上网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

从非网民的状况看,其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有"不懂计算机、没有上网设备"等客观的因素,同时也有"没兴趣、担心网络的安全"等主观感受问题。在未来是否可能上网的问题上,部分非网民表现了一定的兴趣。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我国网民可能的变化趋势。可以简单预计,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大环境的逐步好转,在国家对信息产业进行政策倾斜、加入世贸组织(WTO)、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三个工程(家庭上网、政府上网、企业上网)的深入实施、电信服务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多元化上网方式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内容和服务的日益丰富、多样、实用化等因素的影响下,近期内网民数将会以不低于当前的增长速度发展,网民的特征结构将进一步趋向合理,而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也将进一步理性和实用化。但由于我国相对较大的人口基数和人群之间存在的相对差距等原因,网络的完全普及和网民特征结构的完全合理尚须待时日,在发展过程中网民特征结构比例数据可能会有一定的徘徊和反复。

上一页 1 2 3 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