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文摘 -> IT技术 -> 正文
网游“青少年模式”落地难

新冠疫情还未远去,宅在家里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大量青少年学习、娱乐的日常。不过,五花八门的网络诱惑,向孩子们设下一个个消费陷阱。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受理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460%。未成年人的在线冲动消费、误消费等现象频发。而据《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消委会系统消费投诉分析报告》显示,深圳第一季度未成年人用手机支付的方式在网络游戏平台或直播进行充值的消费纠纷,达到4472件。
    2019年11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然而,现实总比理想骨感。
    江苏省消保委近日在对快手、斗鱼、虎牙、哔哩哔哩等9个直播平台及和平精英、王者荣耀、猫和老鼠、开心消消乐等9个手机游戏APP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款游戏均可通过其他账号登录,实名认证流于形式;奥特曼传奇英雄、创造与魔法等4款游戏未成年人实名认证后充值额度不受限;9个直播平台均没有强制实名认证的规定,部分直播平台青少年模式与一般模式无差异,形同虚设;花椒、酷狗直播、TT语音等7个直播平台均可通过输入密码延长青少年模式下软件的使用时限。
    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制力尚不成熟,沉迷于网络直播和玩手游,很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延误学业、被不良信息影响,并出现非理性消费,造成财产损失。直播平台和网络游戏开发者往往注入大量资金开发平台和游戏,赢利的驱使,有时会令部分企业不惜铤而走险。依靠企业自律难以周密保护未成年人时,政府和法律的监管便不能缺位,对于僭越政策红线和道德底线的逐利行为,绝不手软,并应增加企业的违法违规成本。
    而对于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的种类、范围、主体和判断标准,国家网信部门及文化、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主管部门应予以细化、明确。政府、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企业、家长等多方亦可以组建监督委员会,搭建他律体系。
    技术是人性的延伸,没有一项技术和制度是完美的。移动支付带给人们便捷服务同时,也会被假以谋利。部分网游、直播平台,利用充值和支付消费的漏洞,使未成年人用第三方支付软件密码进行支付,而无需验证用户是否为网银账户主体,这也为青少年的冲动消费滋生温床。如果在网络充值或支付消费前,进行人脸、声音、指纹等生物特征的识别和验证,或许也可以提高保护未成年人的技术门槛。
    防止互联网作恶,源头在技术,治理更需线上线下联袂,预防与惩处并重,让法律和技术亮出铁齿钢牙,还青少年一个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空间。

文章搜索

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
→选择要测试的地区
→选择目标测试点
>> 测试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