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文摘 -> IT技术 -> 正文
移动互联的生活圈

围墙并不能让你生活得更有品位
  笔者所居住的京西某大型小区围墙外的马路对面有一个生鲜市场,如果出单元楼走直线距离所需的时间仅3、4分钟,但由于小区围墙上仅设的两道门都离生鲜市场距离很远,因此居民走出小区大门再反向走到生鲜市场的时间延长至超过20分钟。
  在多数住户家中已无自行车的年代,与小区一路之遥的生鲜市场却显出了一个对于步行已显漫长,开车则又代价过大的鸡肋距离。为图方便,很多上班族不再绕道,而选择在小区里的社区便利店购买鸡蛋、蔬菜及一些日用品。但这种规模极小的便利店由于进货量太小不具备议价能力,不仅商品价格高于小区外的市场和超市,品类和新鲜程度也不能让人满意。
  在这种困扰似乎永远无解的时代,近日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意见》)突然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
  这份《意见》指出,我国今后将逐渐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以实现城市内部道路公共化。
  任何一个有城市居住经历的人,看到这个内容都应该感到高兴。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民实际购买力的上涨,以及中国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城市治安综合整治效果的显现,现在摆在多数国民面前的事实已不是居者无其屋或者生命财产缺乏安全保障机制,而是如何进一步享受到物质文明进步带来的成果,并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感知到生活、工作和娱乐休闲的舒适体验。
  这些感受的到来,都需要未来依仗街区文化的兴起,推进现代化生活圈的建设方能实现。
  街坊堆“土”为界,街区无“框”自由
  街区文化的核心是街区。以我国的城市特色而言,街区基本可以等同于若干个有共同区域特征的街道集合。街区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建筑没有明显的功能划分,多采用商住两用建筑,高层住人、低层营商,在一栋楼内共同实现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融合。
  街区制由于不以围墙划分地界,不以功能区分物业,因此可以将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较好利用起来。同时,街区里的居民也可以方便和迅速地相互熟识和融合,有利于营造更有活力的社区氛围。西方和拉美地区的国家多采用街区制规划和建设城市。不论是亲身前去旅游还是通过影视资料,我们都能感受到当地街区文化长久推行所产生的浓厚生活氛围。
  在国内,大多数城市居民可能还不能准确说出街区的概念,但对街坊这个词则不会陌生。街坊通常指城市中以道路划分的居住区。在街坊的概念中并没有生活功能的体现,其区划范围也不以相同功能或者特征为依据,而是简单以道路标识为界。相比街区,街坊是一种功能单一化,区分简单化的规划布置。苏联在20世纪40~50年代建造的居住区大量采用街坊的布置形式,这对我国现今的居住区规划和建设产生了强大而深远的影响。举个形象的例子来说,街坊画“土”,街区无“框”,前者有界限,后者更自由。
  “街区文化”终将替代“大院文化”
  同样还是由于国情不同,中国公众所熟悉的大院文化也与街区文化大相径庭。数十年来,政府部门、军队机关、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在城市内外圈地筑墙,用一个个大院书写出了无数的大院文化。大院文化培育出的则是宁静、内敛和相对单调的生活印记。
  大院文化的另一面则是对城市规划科学性和整体性的背叛。以北京为例,长安街沿线及周边的各式大院几十年来被超过5米的大墙牢固地守卫着。高墙广院虽然守护了权力的稳定与安宁,但也将首都的城市空间分割得支离破碎。
  北京市在城市扩张与道路修缮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两次著名的“院路之争”,一次是长安街经公主坟向西延伸时迎面撞上体量庞大的海军大院。在长安街走向不可变更的前提下,海军大院服从大局将自己一分为二让道路从中穿过。另一次则是北京修造亚运村时,规划设计的中轴路又和处于北三环的总政大院发生了冲突。北京市中轴线的北部按照规划势必要穿过总政大院,在全国上下齐心支持北京亚运会申办的政治氛围之中,军队再次做出让步,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批准将总政大院一分为二,中轴线得以成功按计划向北延伸。
  近几天来,网络上对高墙大院如何阻碍城市道路交通发展与建设的批伐声音已经很多。如果有心搜集下60多年来的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一定还能在各地找出许多这样的院路之争。相形之下,也许有的争执如北京这般是院子向道路妥协,但更多的结局会是道路被迫改道,远离根深蒂固、势力强大的院子。
  中国的大院文化始于计划经济时代,但北京市这两个著名的院路之争都以大院势力向道路发展妥协,这足以说明道路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性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城市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城市空间资源的分配也应以综合利用效率最高为准则。影响城市道路发展和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大院或街坊,实际是损害了百万计城市居民的出行权。天长日久造成交通拥堵和居民出行时间延长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要远远大过大院拆墙、街坊搬迁所花的代价。
  国务院发文推进街坊逐步改造为街区,意图是增大公共空间,营造有活力的社区氛围,我们倡导街区文化替代大院文化,则是期望终结日趋严重的小区高墙和住户防盗门构筑起二重小世界,相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城市病。
  过去,北京市的胜利来源于中央行政权力的强行推进。今后,全国各地的胜利也许要归功于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城市管理者意识和水平的提升。这场改变本质上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公共资源分配主导权的转移。虽然这种意识上我们已经落后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之遥,但迟好过无,变化终归不怕晚。
  1987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到访西柏林。他在柏林墙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呼吁拆掉柏林墙以寻求柏林和德国的繁荣昌盛。事实证明,围墙的存在往往并不是先进和强大的唯一保障。大院文化是几代中国人的记忆和情结的根基,但在其完成历史使命之后,也到了和我们说再见的时刻了。
  现有居住圈多不“宜居”
  国务院《意见》出台的背景是近期刚刚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为会议配套文件,《意见》勾勒出了下一阶段中国城市的发展路线图。但在这份路线图完成之前,我们有足足37年没有严肃地和科学地讨论城市发展问题。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中国城市建筑的功能都是单一化的。如商场只能去购物,餐馆都是单一性的用餐区域,游乐场里不可能见到称心的服装品牌在售卖。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都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概念设计和建造理念。例如城市综合体概念的出现,让多个建筑组成建筑群,融合商业、商务、餐饮、住宅、娱乐等多种核心功能于一体,创造出土地集约化利用及价值最大化的典范。
  城市综合体等概念的出现,还逐渐衍生出城市商圈、城市生活圈等名词概念。生活圈是一个服务概念而非地理概念,它是一个多功能的,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网络化结构社区,推行和发展生活圈的用意是取代以往已为我们熟知和习惯的“居住圈”概念。后者往往以我们所在的小区围栏、大院高墙或是街坊的行政区划为边界,只具有简单的居住功能,不科学和不人性化地阻隔了个人对居住、生活、求学、出行等方面的资源需求。
  居住圈越大,对周边和更远边界内的生活服务资源需求就更大,各地普遍存在的“睡城”或超大型社区就是这样的存在。占地面积庞大的居住圈只承担居民睡觉休息这一种简单用途,却在清晨和傍晚,劳烦无数居民在家门口和远方的工作圈之间做钟摆式出行,造成了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
  这样的居住圈宜居性很差,社区活力也无从谈起。这也是如今城市居住小区遍地开花,人们总能找到买得起的房子,却找不来好的生活质量的原因。“宜居”的概念并不只是小区高墙内的宁静,而是给居住者稳定提供日常所需的优质生活资源。这种资源并不需要一种物理上的阻隔体系来维系,而是通过潜在的信息纽带来连结彼此。这就是生活圈的广义概念。
  互联网技术加成,“生活圈”体验感提升
  在尝试归纳和界定生活圈这件事上,笔者记得在2013年,百度地图在APP应用上加进了一个“生活圈”功能。系统凭借LBS(基于位置服务)功能对用户所在区域的生活设施、娱乐项目、交通状况甚至空气指数评定打分,并告知用户属于哪种生活圈层次。虽然这种体验有轻松诙谐的成分,但已足够证明“生活圈”这种综合概念已经被一批嗅觉敏锐的互联网从业者所发觉,并悄悄带入公众的生活中来——毕竟,这些人总是对新锐概念抱有充分的注意力。
  据了解,版本更新的百度地图不再有“生活圈”这个功能化体验。但百度地图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引入了百度系的020产品服务概念。使用者不但可以使用传统电子地图的定位、导航和地点搜索功能,还能够查找周边的O2O服务,并通过地图客户端完成下单订外卖、订酒店、找专车、查违章、支付停车费等多种生活服务购买行为。
  换句话说,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实生活圈正通过电子地图里的POI(信息点)数据链接到数字世界中。我们可以在智能手机端通过百度地图等应用,检索生活圈映射在电子地图生态中的服务体系。这种服务体系以对公共资源的统一配用和建设划定其影响范围,不再需要围墙来圈示其服务范围的存在。
  此外,现代生活圈与互联网通信和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广泛联通也是其区别于传统居住区的显著特色之一。进入特定的生活圈,我们可以通过短信或微信接收物业信息,可以通过手机接收到附近商家的新品推送信息;我们在商场里能接入wifi信号,在餐饮区域能打开团购软件寻找打折信息,路过电影厅我们通过手机买票并选定座位。未来我们甚至可以在可穿戴设备和VR(虚拟现实)设备上体验商品,试玩娱乐设施。这些愿景都始于当下百度地图对生态圈的数据开发与建设尝试,又远远比现在的成就更加突出。
  反观传统的居住区,定格在我们记忆中的则是黑板报、通知单、门洞信息栏,甚至是更加久远的有线广播和急促敲门,口口相传的居委会大妈们。在伸手可触的现代生活圈幸福指数面前,谁还愿意重温这些记忆?哪怕那份记忆确实足够安宁。
  当然,大院、小区内的土地、空间和道路依照《物权法》属于全体业主共同所有。因此,不论是将居住圈升级改造为生活圈,还是拆去围墙,将内部道路公共化,在这些问题上,国家并无强制推行权。
  对此,最高法在2月2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民一庭庭长程新文指出,封闭住宅小区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我们现在已经处于21世纪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我们有新的理念和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这一意见属于党和国家政策的层面,涉及包括业主在内的有关主体的权益保障问题,还有一个通过立法实现法治化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意见》甫一出现,在一些程序员论坛上竟然引发了波澜。一些表明属于电子地图外采团队的网友笑侃以后有望告别总是钻山沟,过小河的苦逼生涯,将逐步出没于大城市以往绝难进入的“高大上”大院中探路。另一些负责地图路线规划和匹配算法的网友则心疼又要加班尝试和重置无数的道路寻径。但想想以后的城市出行体验能变得更快、更准,自己入住的生活圈里充满活力的气息,拥有现代化的移动互联科技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质,“地图狗”们再辛苦一段时间也会觉得依然值得吧?

文章搜索

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
→选择要测试的地区
→选择目标测试点
>> 测试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