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文摘 -> IT技术 -> 正文
走进大数据金融领航者金电联行

  
第一章 范晓忻和他的金电联行
    没有火爆的投资基础、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客户基础不具备、市场环境完全未知……金电联行董事长范晓忻完全没有想到,从未接触金融的他会一头扎进这个陌生领域,一干便是8年;他更没想到,这家白手起家、几度挣扎的公司,现在成了大数据金融的领军企业,引领着国内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变革。
    金电联行长期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范晓忻坚信,中小企业才是国家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把信贷做好,企业发展壮大了,个人财富的增长便水到渠成。
    那么,范晓忻和他的金电联行是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跨过抵押,直接从银行获得纯信用贷款的?在他理想的人生规划中,遇到了怎样的现实难题?经过几轮融资,估值暴涨,金电联行接下来会有哪些大动作?带着一系列问题,《IT时代周刊》近日走进金电联行总部,揭秘不为人知的金电联行。
    偶然中的必然
    范晓忻,理工科中的文艺范儿。谦虚中显主见,微笑里藏思想,一双大且亮的眼睛充满智慧。大学时代,他曾领导清华大学合唱团,乐坛上红极一时的水木年华组合,就是以合唱团背景发展起来的。
    他喜欢艺术,热爱运动,随便玩票,且都非常出色。范晓忻的羽毛球打得相当好,跟他过招的不少人都觉得他有专业水准。
    但,范晓忻骨子里崇尚学以致用,喜欢IT。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他在和记黄埔旗下的和记工商专线工作,仅用三年时间,就做到了这家公司的中国区首席代表。就在很多人对他羡慕不已时,他却毅然选择回归IT——创办了国内最早的产业链IT服务企业,专门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2002到2005年,我所做的工作,就是与合资车企对接,给对方的供应链系统提供维护。”范晓忻说,“由于企业间交互系统繁复,问题较多,维护工作量十分庞大。为此,我们自主开发了一套新系统,当时处于业界领先。”
    “那时,北京有四大车企,两家选择我们。”范晓忻回忆说,正是这段时间的积累与磨砺,为后来进军金融领域,做了铺垫。当时,他发现一些汽车供应链企业虽然有足够的订单,但遇到资金周转紧张时,往往一筹莫展。那时,范晓忻逐渐意识到,企业大数据大有挖掘潜力。
    但,他并未将其与金融联系到一起。促使范晓忻迈出最终一步,是清华师弟的一语激励。这位师弟在华尔街投行工作,2006年底,在一次回国公干中,看到范晓忻所在公司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后,建议他改行做金融。
    “你熟悉数据交换,系统比国外的还做得好。而这些数据,正好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分析供应链系统上的金融价值,解决它们的融资难问题。”师弟的建议,点醒了范晓忻,有了他后来的跨界转行之路。
    2007年,范晓忻联合合作伙伴,成立金电联行。当时还没有大数据概念,金电联行就通过大量数据建模分析,给银行提供参考,为企业做无抵押贷款。
    “你怎么在连大数据概念都没有的2007年,就做大数据了?无数人问我这个问题。”范晓忻说,答案其实很简单:偶然。这个偶然出现后,就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他的团队成天待在实验室里,分析、研究各种指标模型。
    当时,范晓忻没想那么多,走多远算多远。他和公司联合创始人朱志伟就这样进入大数据领域,搞起科研。
    一把辛酸泪
    公司创办之初,范晓忻和朱志伟携同他们的团队,一直在实验室里研究算法和数据建模,不断推倒重来。今天,除了技术人员,金电联行还有大量研究数据模型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正是有了这个坚实基础,金电联行在大数据金融领域里,挖出了一条深深的护城河。
    但光环背后,是无尽的辛酸。金融借贷领域的困难,远超乎范晓忻的想象。金电联行2007年成立,在长达3年时间里,没有一笔订单,金电联行一直在做搭平台、建模型之类的苦差。
    他彷徨过,如果说服不了金融机构,再好的理论体系和算法模型也是白搭。“金电联行第一笔纯信用贷款在2010年5月,金额为1500万元。接到银行电话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范晓忻告诉《IT时代周刊》,之前,已经有30多个客户被银行相继否掉。为了这一单,在一年多时间里,公司跟银行开了200多个会,经历的挫折不计其数。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人喘不过气来。虽然我一直坚信在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方向是正确的,但就算银行愿意跟我们搞创新,没有任何抵质押,也是非常困难的。”身处逆境中,这种消极思想,一度在范晓忻脑海中浮现。
    第一单带来的欣喜太短暂,光明出现之后,是无边的黑暗,给人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拿下第一单业务之后,接下来近半年时间里,迟迟没有新订单兑现。金电联行接连报送总额几亿元的订单,全部被银行无情地打回。
    有一天,一单业务又被银行否了,团队上下情绪都受到了影响,而长期的压抑,使得范晓忻近乎崩溃。那天晚上,他约同事一块儿吃饭。其实,他心里已经把这当作最后的散伙饭。幸亏,饭桌上大家气氛非常热烈,范晓忻的话多次涌到嘴边,都不忍心说出来。
    范晓忻回忆说,那大半年时间里,他是从极度煎熬与焦灼中度过的。第一单之后,金电联行积累起了一定信心,对公司的技术也颇为自信。然而,刚刚柳暗花明,突然又变得山穷水尽。
    他开始反思,自己选择的路是不是走不通。因为,金电联行报给银行的客户,都是精选出来的,有望成为未来行业里的精英。就在范晓忻打起退堂鼓时,一位银行经理劝他坚持下去。这句简单的话,给了他持续走下去的动力。
    著名画家里希特说:“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苦难是真正的试金石,经历此番之后,范晓忻变得淡然和超然。在他今天看来,公司最初遇到的困难,不能怪金融机构。首先,系统平台的研发,信用体系的建模,数据的获取,都需要时间积累,反复试错。另外,面临金融机构观念转变的难题,让它们接受非抵押式纯信用贷款,还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自古以来,中国的借贷都是物资抵押,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
    第二章 破解千年难题
    学报到的第二天,辅导员老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名老教授)在动员会上说,虽然计算机系属于应用数学范畴,但你们不是搞数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应用。” 范晓忻至今清晰地记得,老师告诉他,只要有数据,凡事可计算,一切可量化。当时,范晓忻听得懵懵懂懂。成立金电联行后,老师的那番话,成了他工作中的坐标,指引他这八年来所有的工作。
    信用可量化
    西方国家有四大信用体系(商业信用、个人信用、政府信用和司法信用),它们捆绑在一起,企业违规成本非常高,中小企业通过纯信用,就能从银行借到钱。中国不同,虽然中央三申五令要求国有银行给中小企业放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很难有一笔贷款是通过信用达成的。
    金电联行发现,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银行贸然放贷,容易成为不良贷款。即便一些企业有抵押物,额度也较小。最关键的是,银行完成一笔贷款,需要经过申请、受理与调查等多个步骤,而国有银行的人力成本非常之高,意味着给小微企业贷款不划算。
    还有,传统的财报信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无法进行有效评估。一些企业财报造假,银行真假难辨。范晓忻从中看到了机会,希望金电联行能成为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粘合剂,让中小企业拿到更低成本的资金,让资金流向有需求、有潜力的企业,同时又提高银行放贷效率。
    中小企业是有信用的,只不过这些信用银行不可查询。金电联行通过企业的“大数据”,对生产、流通、销售中产生的所有明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创建出一个大批量、高效能、全风控、低成本的信用评价模式。
    金电联行所做的工作,是金融机构无法做的,或不愿去做的。通过分析企业日常的海量交易数据,计算出大数据的信用。如此,即便没有任何抵质押担保,企业也可获得信用贷款。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信用可以量化计算。
    “通过供应链上的数据,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出来,把真实信用计算出来,金融机构就可以给中小企业放纯信用贷款,这等可帮中小企业成长的好事一定要做。”范晓忻说,最初设想把企业的情况计算明白,判断这个企业到底行不行,未来有没有发展空间,把无法查询的企业信用计算出来。
    迄今,金电联行服务了一万多家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一千多家企业获得总额超过60亿元信用授信,与多家商业银行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贷后管理合作,与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浙江、贵阳等开展大数据合作,并获得了央行的征信牌照。
    大数据不忽悠
    今天,大数据概念十分火热,但也鱼龙混杂,一些企业挂羊头卖狗肉,卖肉夹馍的都说自己是搞大数据的。而在范晓忻眼中,只有经过提炼,产生应用价值的数据,才叫大数据。
    面对一大堆数据时,首先要问两个问题:一是这些数据来源于哪里?二是价值在哪里?如果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就算不上大数据。最近一年,大量金融机构找到金电联行,说手里有大量的说不出来源、辨不出真伪、很难提炼有价值的数据,请求给他们做分析。
    “我们要挖金子,如果挖出来的不是含金的矿石,就没有任何意义。”范晓忻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方,来阐述数据精准的重要性。他认为,现在,很多人都在提数据资产,金电联行在后面加了一个“化”字,叫“数据资产化”。数据不一定是资产,它还需要存储和备份,也在不断增加。如果数据不能资产化,就与垃圾无异。
    “大数据绝对忽悠不了,也非一天能建成。”范晓忻经常跟员工说,“先不要着急应用,多花一些时间建立模型,经过反复验证之后,再拿出来应用。”历经8年筛选数据之后,金电联行发现,有价值的数据,相对较少,或者隐藏得比较深,需要不断深入地去挖掘。而且,还要具备提炼数据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挖到了金矿,不懂冶金术,价值就无法体现。
    金电联行除了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外,最重要是理念上的创新。国外基于算法的技术,在中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是因为他们采用的是报表数据,而报表的很多数据,都不一定真实准确。金电联行另辟蹊径,分析企业的每一张订单,每一笔物流,每一个出入库,每一次社保记录等,确保实验室拿到的是全数据。
    金电联行开展这么多业务,从来没向企业要过一张财务报表,都是基于真实交易数据。“为了贷款,中小企业通常不惜造假,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信用评价体系中走不通。”在范晓忻看来,金电联行采用企业3到5年的明细数据,企业要想造假,成本非常高。而且,金电联行要查看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公司的系统有能力通过数据清洗,剔除虚假信息。
    从2008年初开始,金电联行就一直在开发“数据挖掘机器人”技术,只要把这个“机器人”铺设到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上,订单、库存、下线、结算、付款等相关环节的所有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传输过来,系统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清洗”掉一些边缘数据,再进行分析、展现,最后计算出企业的信用等级、信用额度,甚至未来的成长性及安全性。
    第三章 站在时代的风口上
    8年摸爬滚打,金电联行告别初创企业的青涩,渐入佳境,从一家科技公司,逐渐成为国内大数据金融行业的领头羊。其大数据信用技术,在不断应用中趋于成熟,以技术创新引领金融及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做风险入口
    金电联行变成明星企业,业务不断增多,为银行风险管理总量3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下半年将突破500亿元人民币;与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江苏、安徽、贵州等省市政府开展大数据社会管理合作,获得了企业、银行、政府等各方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大量的投资蜂拥而来,已经获得了来自国泰君安、三联虹普等领投的数亿注资。随着公司的成长,金电联行的业务范围拓宽了。2012年之前,金电联行的业务还比较单一——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现在,金电联行已跳出这个思维,目光从贷前往贷中和贷后转移,不仅服务中小企业,也帮助银行追踪计算贷后风险,帮政府监管金融风险。
    金电联行采取“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若中小企业通过金电联行贷到了款,金电联行就会从中小企业收取服务费(贷款额度的1%-2%);若银行用金电联行的服务,控制了风险,收回贷款,银行也会付一定的费用。
    现在,跟金电联行合作的银行有近20家,国开行、邮储银行以及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其主要合作伙伴。银行赚利差,但不良贷款会侵蚀本金,金电联行可帮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监管。
    “现在,银行对放出去的贷款,约束力不强,甚至被一些企业骗贷。” 范晓忻说,只要银行说需要通过金电联行收集企业的经营数据,部分有问题的企业就落荒而逃。而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数据的企业,最后被证明都很优秀。这说明,大数据增强了银行对企业的约束力。某种程度上,金电联行是在做风险入口,帮助银行控制风险。
    目前,已经有一些银行通过金电联行来量化风险,了解企业状况。“我希望进一步扩大量化风险的市场占有率,让更多的金融机构也能采用这种风险管理方式,这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大有裨益。”
    凭借坚实的基础,金电联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哪些数据是可靠的,哪些数据是失实的,都能明察秋毫。反过来,这也拓宽了金电联行的业务范围,除了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也找上门来。
    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会承诺给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的支持与帮助,一旦有企业欺骗政府,投入的钱就打了水漂。一家企业入驻某地方保税区时,自称年产值达亿元,并要求开发区为其提供总计1亿元的政府扶持,包括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和8000万元的债项支持。面对如此巨大的政府支持要求,该保税区拿捏不定。为了稳妥起见,该保税区想到了金电联行,让其为这家企业进行入园体检。在测算过程中,金电联行发现,该企业业绩注水,实际情况与之宣称的相差近一半。
    金电联行的信用计算、风险监管,都在计算机系统上完成,没有人为干扰。一旦企业经营发生波动,风险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预警。从而有银行说,能做大数据量化风险管理的,目前只有金电联行。
    构建生态系统
    “要感谢这个时代,是时代把我们推到了风口上。”范晓忻说,以前人们不知道大数据金融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随着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多人认同。
    未来,金电联行将重点发展两大业务。一是对传统业务夯实,进一步创新。比如,在融资方面,金电联行要搭建一个大型投融资平台,与企业进行对接。企业可以在金电联行的平台上,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会到平台上来找企业。
    这个平台对金电联行意义重大,搭建好了,生态繁荣了,将充满巨大的想象空间,企业的债权融资和股权交易,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同时又进一步培养了用户,反哺金电联行。
    金电联行是第一批拿到央行征信牌照的公司,范晓忻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做大数据征信平台。“我们现在是做大数据评级,这是动态业务。未来要做大数据征信,这是静态的。”在范晓忻的构想中,要让有数据的企业进入征信平台,将企业的法人信息、纳税信息、关联公司消息等各种数据,做一个静态的大数据。
    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企业或机构做征信平台,但征信平台又是刚需服务,不仅银行需要,政府需要,很多个人也希望能查到相关公司的详细信息。征信平台建好后,会为大家提供方便,比如有公司通知求职者去面试,而求职者对这家公司不太了解,上征信平台一查,情况就一目了然。
    “我希望能对社会信用体系做点贡献。信用不光是金融的事,还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范晓忻坚信,大数据来了,而金电联行掌握了定性和定量的技术手段,将来一定可为国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数据治理作出贡献,发光发热。

文章搜索

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
→选择要测试的地区
→选择目标测试点
>> 测试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