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文摘 -> IT技术 -> 正文
一场电商掀起的金融革命

编者按
  “银行不做阿里做!”当初有些赌气的一句话,成就了现在的阿里金融帝国,也把中国的电商平台之争带入高阶的金融大战。
  电商们从最初的入口、用户、支付、物流之争,到如今的金融领域的混战,完整的生态体系的角逐成为主导电商未来最重要的基石。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京东、苏宁云商、腾讯,没有人甘于在生态链的竞争中落于下风。如此,金融成为了电商行业新的战场。
  然而,一方面有政策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着“尺有所短”的尴尬。电商们在金融领域的开疆拓土,必将与强势的银行系产生更为纠结的关系。如何在夹缝中寻求生机,如何在生态链最重要的金融环节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考验着平台型电商们的智慧。
  即使人们在3个月前就知道有这一天,5月10日晚的杭州黄龙体育馆,依旧成了欢乐和遗憾纠缠的大舞台。
  春雨绵绵中,马云声情并茂地演唱了《我爱你中国》、《朋友》两首怀旧老歌,将淘宝十年庆典推向了高潮。音乐停顿之时,他宣告了自己阿里巴巴CEO生涯正式划上句号。
  马云走了,留下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阿里巴巴。
  熟悉,是因为它依旧是阿里巴巴(B2B)、淘宝、天猫商城组成的电商平台;陌生,是因为有一个以支付宝为原点的金融帝国的版图正逐渐清晰。十年弹指一挥间,阿里巴巴已经从原始的流量之争,支付环节之战,发展为具有完善金融生态体系的闭环系统。
  “阿里巴巴做的金融业务不是改革,而是一场革命,一场金融的革命。”马云要在轰轰烈烈中革中国金融的命。曾经受了支付宝刺激的京东董事长刘强东无法作壁上观了。他先用曲线方式获得支付牌照,进而联合中国银行推出融资服务,并将金融供应链业务升级为京东一级部门。
  作为现在唯一能与阿里和京东较量的电商,老谋深算的苏宁董事长张近东亦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同时,基于雄厚的自有资本实力,苏宁云商一边大打价格战抢流量,一边暗暗成立小贷公司抢中小卖家。
  针对电商大佬们的异动,有观点认为,未来金融领域将掀起一场更激烈的酣战。
   第一章  逼出来的电商金融帝国
  阿里金融从稚嫩的新芽长成如今的参天大树,京东商城也完成了金融布局。
  2003年5月10日,淘宝在杭州西子湖畔呱呱坠地。随后的10月,支付宝上线。彼时,支付宝不过是淘宝公司里一个仅有寥寥几名技术人员支撑的小产品,马云也未曾想到,它开启的是电子商务金融时代的新纪元。
  十年后的今天,支付宝的江湖地位已无可撼动,而阿里金融推出的“信用支付”,让人对马云的金融帝国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2013年4月中旬,阿里金融宣布拟正式推出“信用支付”业务,为移动终端的支付宝用户提供消费贷款。买家利用该业务,能够不借助任何信用卡直接透支支付。
  据悉,阿里金融“信用支付”是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合作的成果。由于双方处于试水阶段,初期授信资金规模并不大,大约1亿元。但据本刊记者了解,阿里金融还在跟多家银行谈合作,未来有望吸引更多银行资金。
  一石激起千层浪,“信用支付”在为阿里金融赢来众多关注目光的同时,也让银行业为之侧目--阿里“信用支付”功能预计将覆盖8000万支付宝用户,而目前拥有最大发卡量的工行信用卡用户数亦不过7000多万。
  阿里在电子商务金融市场的勃勃野心,在马云步步为营的稳健战略驱使之下即将“图穷匕现”。
  阿里轨迹
  店家网上提交贷款申请,与阿里金融视频交流,提交个人银行流水、水电费单,阿里金融核实店铺运营情况,放款。
  这一整套小额贷款流程,无需抵押签字盖章公证,最快只需要一天。阿里金融为了走到今天,却花了十余年。
  阿里金融的雏形始于2002年。彼时,阿里巴巴为从事中国国内贸易的中小企业推出了会员制网上贸易服务“诚信通”,主要用以解决网络贸易信用问题。早期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商户良莠不齐,经常发生“先付款还是先发货”的纠纷。而由第三方具有独立资格的认证公司对申请“诚信通”的会员进行企业的合法性、真实性的核实,由此建立会员的诚信档案。
  经过两年的积累,阿里巴巴在“诚信通”的基础上建立了“诚信通指数”。通过建立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量化综合评分体系,将“诚信通”会员身份认证、“诚信通”档案年限、交易状况等都纳入“诚信通指数”的统计系统。
  某种程度上,“诚信通”担当了一个小额融资平台的全部角色。在B2B核心业务开始稳定成长的2003年,马云将目光转向C2C。伴随着当年5月淘宝的上线,支付宝进入萌芽期。
  和“诚信通”一样,支付宝最初的功能只是设定为应对网购过程中的信用问题,而并非为了解决在线支付的问题。正因为此,这个“新生儿”出生后即遭遇不顺。
  据支付宝前CEO彭蕾回忆:支付宝第一笔交易就一波三折。这是一笔有关二手富士相机的交易,交易金额为700元,支付宝运营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强说服买家把钱打进支付宝,但买家左思右想,还是怕受骗,想撤回资金。支付宝工作人员又不得不反复游说,最终促成第一笔交易的成功。
  2011年,阿里巴巴为了顺利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将支付宝从集团分拆。到目前为止,支付宝吸引了超过7.5亿注册用户,日交易金额超过45亿元,日交易笔数超过1800万笔,峰值达到3369万笔。
  十来年的时间里,支付宝为整个中国银行业贡献了2.1亿网上银行的用户,这意味着,今天所有网上银行用户有60%是由阿里巴巴平台带来的。
  对于马云而言,支付宝拓宽了其金融视野,他希望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于是,与银行的合作提上了日程。2007年,阿里先后与建行、工行联手,分别推出“e贷通”、“易融通”产品,阿里巴巴会员凭借自己在阿里网站上的交易信用记录向银行申请贷款。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震荡。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资金链条抵御风险的能力薄弱,全国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哀鸿遍野。在这样的经济寒冬,阿里巴巴金融产品对中小企业的意义无异于救命稻草。
  然而,阿里巴巴与国有银行的甜蜜“婚约”未能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2010年,双方的合作戛然而止。当时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建行内部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双方的信贷理念存在较大差异。”而坊间流传更广的说法是,随着阿里企业贷款规模的日益庞大,阿里希望能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中分食一杯羹,但商业银行拒绝分享,另一方无利可图,双方分道扬镳。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和银行的合作未能持续下去,阿里巴巴却看出了小额信贷市场的光明“钱”景--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却鲜少能从银行获得贷款。
  2010年6月,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揭开神秘面纱,注册资本为6亿元。一年后,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也正式揭牌,注册资本金10亿元。通过这两家小贷公司,阿里金融在阿里巴巴B2B业务、淘宝和天猫三个平台上分别提供订单贷款、信用贷款两项服务。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这是银行所不愿意受理的小额贷款,收益太少,成本却很高。”
  高运营成本的银行瞧不起这点钱,阿里金融看重的却是积少成多的效果。因此,相比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即使阿里金融开出的18%的年利率并不低,但是放贷周期极短,贷款额度也不大,实际贷款成本只在6.7%左右,用户对利息表示“可以接受”。
  来自阿里方面的数据显示:阿里的信贷业务从2010年开始,在过去的3年累计为22.7万家店铺提供了贷款服务,贷款累计700亿元人民币。让金融界人士吃惊的是:阿里金融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02%,而中国银行业提供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在5.5%-6%之间。
  至此,阿里金融版图大局初现。在2012年的网商大会上,马云宣布阿里巴巴将重塑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业务,金融已然成为阿里集团三驾马车中重要的一部分。
  刘强东不甘示弱
  在马云的金融帝国风生水起之时,刘强东的金融野心也在慢慢滋长。
  2011年5月,支付宝蹊跷地从京东的支付页面中消失。下旬,刘强东证实将停止和支付宝的合作。实际上,刘强东曾于那段时间在多个场合表示将停用支付宝。8月,京东全面停用支付宝。对此,刘强东直言“支付宝的费用太贵了,是快钱的4倍。别家支付费率都已经降低到了合理水平,支付宝不降,我们每年都要为此多支付500万元-600万元。”言语之中,“价格屠夫”刘强东尽显“受害者”心态。
  这样的理由不足以平息外界的质疑声,因为在同一时期,关于京东即将进军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传闻在坊间甚嚣尘上。2012年10月,有消息称刘强东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网银在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很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网站证实了这一消息。而在网银在线易主京东商城后,后者曲线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对京东而言,支付宝“离场”后屡遭诟病的在线支付,终于能够亲自掌控。
  在收购网银在线后的一个月,京东更重量级的“秘密武器”面世。
  2012年11月17日,京东启动供应链金融服务,联手中国银行向供货商提供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协同投资等金融服务。通过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供货商可以提前拿到货款,加快了资金周转;而在委托贷款融资业务中,京东以受托人身份向核心企业提供资金,由银行审查商户的资金、物流情况,对其发放贷款,缓解其资金紧张的困局。
  有供应商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把货发往京东,账期通常要在40-50天。收回货款才能订货、送货,资金回报率大概是在60%左右。使用京东商城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后,资金回报率达到226%。”
  实际上,京东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诞生得并不容易,和银行的授信沟通早在2011年12月就已经启动。内部人士坦言,与银行就授信展开商业谈判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产品筹备过程中最艰难的环节,需要一家一家地 “啃”下来,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京东在2011年前从未获得过授信,而且京东亏损、资产负债表不那么好看。不过,倔强的刘强东依然在2011年12月获得了中行额度达6亿元的授信。京东供应链金融产品目前共从银行申请到总计50亿元的授信额度。
  京东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初阿里巴巴和银行的合作。那么,京东是否也会因为利益分享问题最终与银行分手?对此,京东内部人士话里有乾坤:“我们给银行这么优质的客户,银行怎么会不对京东分成呢?”
  到了2012年,刘强东搭建起了京东金融供应链平台,2013年将重点服务下游的消费者和企业用户。京东与银行还尝试推出类似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新服务模式。
  2013年伊始,在京东商城内部年会上,刘强东首次明确了京东商城第二个十年的三大发展方向:自营电商、开放服务和数据金融。此举立刻被业界理解为向阿里巴巴的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业务叫板。不管刘强东的本意是否如此,金融作为战略业务在京东举足轻重的位置已毋庸置疑。
  “这是一个好时代”,对阿里巴巴而言,其开启了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新纪元;对京东而言,循着先行者的足迹,挑战已然拉开了序幕。
  第二章  群雄盛宴,意在生态
  苏宁云商和腾讯等也一头扎进金融蓝海,目标剑指完整生态系统的打造。
  金融背后的生态体系
  金融领域俨然已成电商掘金的下一片蓝海,而互联网是电商进入金融领域的最好跳板。
  生意宝董事长孙德良表示,随着电商业务的不断前进,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会擦出闪亮火花,大型互联网公司最后都将涉足金融,否则,平台型电商永远只能停留在“旺铺+商机”这一初级的分类信息服务层面。
  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2012年仅有8%的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获得了贷款。很多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不强,一方面是小微企业缺少抵押物或担保,商业银行对其不放心;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审批流程周期长,放贷资金到位慢,难解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
  但是,中国目前有5000多万家小微企业,假定其中50%的企业需要一万元以上的贷款,这个市场理论上的规模就有2500亿元。如此诱人的富矿,任谁都难以不怦然心动。而据阿里方面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7月20日,阿里金融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如果这一势头得以持续,阿里金融的年利息收入将达可观的3.65亿元。金融服务也为京东带来了宝贵的净利润,在2012年,刘强东从这项业务中获纯利1.5亿元。
  实际上,利益或许只是大佬们进军金融领域的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对完善电商生态体系所起的重要作用。
  去年10月,京东方面宣称,部分商家由于受到阿里巴巴旗下天猫的胁迫,不能参与京东即将到来的促销活动。在京东提供的材料中,有商家称天猫方面施压,凡是参加京东促销活动的商家将没有资格参与淘宝促销活动,甚至将被天猫方面扣除高达百万元的保证金。京东方面还指责天猫此前也曾要求商家“选边站队”。不过,天猫很快就对京东的说法予以了否认。
  这样的“狗血桥段”在电商界并非新鲜事,却也真实体现了供应商作为产业链中的上游环节,对电商发展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专业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电商一方面需要对上游供货商有绝对控制力,并使它们随着自己一道成长,金融产品的介入有助于稳固这种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电商也需要对下游消费者形成长久的粘性,保证自己的用户数量,并进一步建设自己的用户数据库。在此需求之下,对下游消费者提供零售型的金融产品也是一种有效创新。
  在传统的电商模式中,支付是整个环节的终点,金融服务的加入,将为电商构筑起一个闭环生态系统,一旦供货商利用电商的金融服务,就意味着将与其支付、物流等供应链的环节紧密对接,通过供应商在支付、物流上的数据和凭证进行抵押担保,供应商再难脱离电商的生态体系。
  对于这样一条以利益捆绑为条件的资金流,刘强东就毫不避讳地表示,京东希望打造一个闭合的供应链,即从仓储、物流、贷款到支付等的全产业链环节,都在京东体系中得以解决。而向商户提供全面的投融资业务,正是其建立闭合供应链的重要举措。
  此外,金融服务所积累的用户数据对电商亦是完善生态链的“秘密武器”。无论是阿里的“信用支付”,还是京东的信用卡分期付款服务,都能够直接积累用户的信用及行为数据,进而分析用户的行为属性,最终为优化自身平台服务。
  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坦言苏宁在金融领域的布局是顺理成章的:“苏宁有庞大的信用数据库,完全可以向着两头进行延伸,由苏宁来牵动,在制造企业、金融企业、消费者之间形成一个金融循环,比如供应链融资、消费信贷等等。”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这才是电商大佬们前赴后继进入金融领域的最根本的原因。
  群起瓜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纷争。
  今年3月7日,马云用一封内部信件的方式,宣布正式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负责阿里系统内所有为小微企业和消费者服务的金融业务。据介绍,阿里巴巴将通过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为小微企业和消费者提供资金、支付、担保等。而为了支持“信用支付”,阿里金融去年成立了商诚担保公司,用于数据挖掘和识别客户风险。
  按照阿里方面的计划,除了和商业银行合作,利用其资金向个人提供信用服务的“信用支付”之外,在今年6月还将开放阿里小额贷款的接口,所有金融机构均可以通过这个接口来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服务,以扩大小贷规模。届时,其它金融机构亦可在阿里体系内“招揽”生意。
  作为追随者,京东接下来在金融领域的胃口也不小,刘强东预计今年金融业务将为京东带来至少3.5亿元的净利润。2014年,刘强东计划组建京东商城的金融公司,提供各种不同的金融产品,他预计到2015年,京东开放平台会产生出“二八效应”:20%的核心卖家的销售占京东总体销售额的80%。此外,刘强东还希望借助金融供应链、物流等开放平台向阿里巴巴进攻,侵入到平台B2C的地盘,与天猫展开直接较量。
  在阿里和京东规划未来蓝图之时,更多的电商开始在金融领域跃跃欲试。
  2012年7月,苏宁云商旗下第三方支付企业易付宝获得了央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苏宁易付宝获批牌照,除了能带来更加充裕的资金流之外,其中庞大的会员信息库,也为苏宁易购研究网络消费行为,实现精准营销创造了条件。
  不过,支付牌照只是张近东金融大棋局中的一颗棋子。去年12月5日,苏宁电器发布公告,香港苏宁电器子公司将与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广大消费者提供涵盖电子商务、支付结算、信息服务等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为供应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在业内看来,苏宁涉足供应链金融服务,有着自己更深层次的考量。
  在近期,苏宁加快了开放平台的建设和经营品类的拓展,逐步实现从电器3C到综合品类“超电器化”运营的转型。相比电器3C类产品供应商规模普遍较大的情况,在“超电器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会成为苏宁的供应商。零点咨询电商行业分析师程正伟认为:“苏宁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对商家,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扶持,同时也能加快自身平台‘超电器化’进程。”
  作为电商行业的一匹黑马,苏宁云商正积极寻求自己的话语权。“苏宁未来的目标就是天猫。”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将矛头直指马云。今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张近东剑指电商、物流和金融,这也让外界纷纷揣测,张近东和马云暗地里“杠上了”。
  后来者腾讯虽然步调比不上阿里、京东,但考虑到它背后QQ和微信积累起来的七八亿用户,腾讯在金融领域的动作不容小视。今年2月,由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中国平安等共同筹建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批。而最新的消息是,腾讯旗下易迅网有意涉足互联网保险行业。
  实际上,电商大佬们涉足金融领域在国外亦是早有先例。早在2008年,eBay就斥资约10亿美元收购信用支付工具Bill Me Later,到2011年时累计借贷额已达23亿美元。Bill Me Later不仅提高了买家的购买力,更成为eBay又一个极好的赚钱工具。
  去年年底,和大大小小的商家在打折季大举促销赚得盆满钵满不同的是,亚马逊独辟蹊径,将目光瞄准了规模较小的商家。通过旗下亚马逊资本服务(Amazon Capital Services),亚马逊启动了小额贷款业务(Amazon Lending)。小商家们可以直接通过亚马逊卖家账号注册申请Amazon Lending,通过审核后,资金将在5个工作日内打入商家的账号。在为小商家们解决了“囊中羞涩”之难的同时,亚马逊也赚得了贷款利率和更多的佣金。
  在互联网应用日益细分的今天,金融领域亦在互联网呈现了一场饕餮盛宴,而迫不及待的电商们,早就打响了瓜分战。
  第三章  激流与暗涌
  在金融之战里,政策的模糊,跨行的短板,所有涉足其中的电商“门外汉”们都将面临不小的考验。
  尺之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大数据时代,阿里、京东和苏宁云商等平台型电商都有着自己的独门秘器--从过往用户交易中积累起来的数据。阿里巴巴“诚信通指数”早就建立了用户信用综合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能够通过对交易和资金往来的分析,了解到用户资金和经营状况,从而判断出贷款质地的优劣程度。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认为:“阿里金融依托淘宝、阿里巴巴、支付宝等平台开展业务,一是有稳定的客户源;二是客户在网上积累的数据完整,信用分析可靠,风险可控。”
  刘强东同样对自己的用户数据库信心满满:“京东掌握中国最真实、最有效的订单交易信息;在京东没有刷交易额的行为,所以消费数据也是中国最高质量的消费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京东不但能够为商家提供贷款,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个人贷款。”
  除了用户数据真实性的优势,电商们在信贷操作上也有着商业银行难以做到的高效率、低成本。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创新金融单笔小微信贷操作成本为2.3元,类似的银行操作成本却一般高达2000元上下。
  尽管电商们在金融领域的涉水引来了诸多侧目,更是有观点认为整个金融行业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在银行系看来,自己的根基地位并不会因此而有所动摇。华夏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总经理卢小群坦言:“阿里金融的创新能力值得银行去学习,但华夏银行做小微贷款的模式与阿里有着本质的区别,华夏银行更多依靠核心企业做上下游公司业务,而阿里主要做小企业,因此,阿里小微金融不会对华夏银行产生冲击。”
  战战兢兢走来的阿里巴巴也不想站在银行的对立面,阿里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就反复强调:“阿里与银行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我们也需要银行的资金支持,合作的窗口向所有银行开放。”
  实际上,银行也反向渗透到了电商的信贷业务中,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电商们掌握了大量商家的真实数据,降低了银行放贷和授信的风险。
  此外,传统的小额贷款公司或也将面临风险。2012年底,有传言说马云计划将阿里小贷第三家公司落在广州,并向当地金融办要求可以全省经营。一时间,广东小贷圈子里“狼来了”的惊呼声一片。到目前为止,阿里的第三家小贷公司尚无踪影。
  不过,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认为:“中国已经有超过6000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超过6300亿元,这个体量是阿里、京东、苏宁所不能撼动的。”
  寸之短
  电商们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但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激流暗涌。
  阿里巴巴的小贷公司,除了一家位于自己的大本营杭州,另一家选择了落户重庆。而苏宁的小贷公司也非常“巧合”地选择了重庆。那么,这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据本刊记者了解,银监会颁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只能在“本省(区、市)的县域范围内开展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而阿里的第三家小贷公司之所以未能出现,据说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阿里小贷要求的全省经营模式,违反了当地金融办现有经营地域限制的条规。电商平台建立的小贷公司的服务对象是来自全国范围的小微供应商,如果不能跨区域经营,其业务自然大受限制。但重庆市并无这方面的严格要求。这就是两大电商均选择重庆的重要原因。但是,一旦重庆方面严格按照银监会的规定执行,电商们的小额贷款公司即刻将面临着不合规的风险。
  还有观点认为,电商们掌握着企业过去的交易、资金等数据,但它们不一定能完全代表未来的盈利状况。一旦出现大的经济、政策等变故,小微企业仍可能会大面积洗牌,对于三家电商而言风险极大。在中国的情况就是,小微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为3年,差的甚至一年几个月就会关门大吉。一旦放贷额度过大,出现集体“拖欠潮”,对于三家电商而言都会是致命打击。
  有金融领域的专家就向《IT时代周刊》指出,电商金融工具有的仅是交易成本、风险管理和客户搜索上的优势,而在处理纠纷和不良资产上,传统银行更具绝对优势。这位专家还认为,阿里情形相对好些,但京东和苏宁将要面临更大考验,“这两家公司数据库建立的时日还很有限,资料未必完善,它们在金融领域的布局还未成规模。”
  还值得关注的是,阿里金融掌握的客户交易数据并不全面,它并不拥有客户资金流向数据,这会在信用判断上带来一定的风险,而传统的实体金融机构完全能够找到这方面的数据。
  由于没有物理网点,难以为客户提供配套的线下支持服务,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和企业平台的交易规模挂钩,能否很好实现盈利有待进一步观察。
  业内更忧心的是,电商们在金融领域的拓荒有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虽然电商提供的金融服务能为商户缓解资金压力,但商户需要为之付出手续费,这部分成本也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削弱电商平台商品的价格竞争力。
  马云挥一挥衣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在他身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围绕着生态体系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帷幕。显然,这又是一段过程远比结局要精彩的故事。 

文章搜索

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
→选择要测试的地区
→选择目标测试点
>> 测试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