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文摘 -> IT技术 -> 正文
双“微”演义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微博里,我微信里,我的QQ里……”聊着聊着,杨婷婷竟然唱了起来。
  在国贸旁边的一个咖啡馆里,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做文员的杨婷婷掏出Pad,连上无线网,先在微信上给朋友留了几句言,等待回复的间隙,她又刷了刷新浪微博,转发了一条冷笑话。
  “其实上班的时候总要刷微博,这习惯有一年了,领导因此跟我开玩笑说我不干正事;微信嘛,我装了半年,起初是因为那个语音漂流瓶的功能挺好玩,后来意识到这是一款非常便捷的语音工具,就像发短信似的,但比短信便捷、便宜……”
  杨婷婷说:“综合对比,这两款软件对我来说都挺有用。微博是我的眼睛,我用它来看人、看事、看天下;微信是我的耳朵和嘴巴,我用它来与朋友进行联络,既提高沟通效率,又节省了不少时间和银子。”
  从杨婷婷可以看出,微博和微信已经融入百姓生活。
  新浪微博打拼三年,如今对舆论引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名人、草根在微博上唇枪舌剑、号令天下,好不热闹;微信“含玉而生”,背靠腾讯,仅用两年时间,就已让新浪高层坐立不安。知名媒体人余德认为,二者之间必有一战,微信胜则得天下,微博胜则夺天下。
  微博、微信,已成对峙之势。
时势造英雄
  “微博掌门”彭少彬初次听说新浪要做微博还是在2009年5月的“成都会议”上,管理层注意到在2009年爆炸式增长的Twitter,其媒体性与新浪基因相符,如果做一款类似于Twitter的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浪自身的优势。
  两个月后,新浪CEO曹国伟就决定开发微博,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迅速上线。为了配合微博运营,曹国伟专门设立微博事业部,彭少彬被提任该部门总经理,杜红负责的运营团队和王高飞负责的无线事业部积极配合彭少彬工作。
  上线16个月,新浪微博用户突破1亿人;2011年6月达到2亿。正是在用户数量一路高歌猛进的带动下,新浪股价也从2009年下半年的40美元登顶2011年的135美元。到2012年11月16日,新浪财报公布微博用户已达4亿。
  “这个小小的平台,联系着大大的世界”,新浪微博成为不同阶层、背景的人表达想法,互相沟通的场所。在上线初期,依靠从博客转移过来的明星用户,新浪微博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了大量人气,再加上多年积累的媒体运营优势,新浪微博在“社会化媒体”的道路上玩得风生水起。鉴于此,曹国伟也底气十足地宣布,新浪正从一家传统的媒体网站,向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转变。
  然而微博的“野蛮”生长,惊醒了另一个沉睡的巨人。
  在新浪微博用户迅速增长的2011年1月,广州南方通信大厦6楼,腾讯的“秘密武器”——微信,悄然上线。被誉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也是Foxmail的开发者,2005年他加盟腾讯,蛰伏五年之后,他的名字和微信一起出现在世人面前。
  因为有腾讯这座巨大的靠山,张小龙和他的团队前期的工作就是将微信和腾讯其他产品进行对接,QQ、腾讯微博、QQ邮箱先后与微信互通,让本来相对独立的产品成为了一个以微信为中心的私有信息数据中心,而微信的离线消息、重要邮件推送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后,张小龙开始扩大微信的版图。他的想法是,市场变化太快,移动互联网不会给人太多时间做长期调研,必须快速作出决定。从零资费、跨平台、拍照发给好友、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的研发,到微信4.0版本的发布,腾讯在微信业务上的布局飞速扩张,一个新功能从有创意到上线,一般只需要一个星期,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语音记事、语音群聊、视频聊天等功能先后被置入。
  2013年1月21日,微信迎来两周岁生日之际,用户突破3亿人,连李开复也承认,“微信已经成为互联网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一款新软件”。对于微信暴红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最基本的,是微信有腾讯做它的后台,背靠7亿QQ用户,想不红都难。
  短兵相接
  在行业盛赞“微信崛起”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另一个词语——“微博降温”。
  这一点曹国伟也承认,去年他在一次电话会议上向新浪员工们表示,由于微信和微博的用户的重叠,用户在微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就意味着在微博上投入的时间减少。
    杨婷婷对微博和微信的态度印证了曹国伟的话,她在没有安装微信之前,会将下班以后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微博上,但现在,微信的确争了微博的宠,“我喜欢看冷笑话,微信关注了它的账号之后,我每天都会收到它发来的最新笑话,这足够我在路上乐半个小时,虽然在微博上也关注了它,但信息太杂,很难抓住它的更新。”不过她也承认,在用电脑的时候她还是会用很多时间刷微博的。
  这一现象在用户中普遍存在。分析人士认为,微信的崛起,是中国社交应用从传统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真实写照。虽然微博在PC社交网络独孤求败,但在移动互联网上,它必须对微信俯首称臣。
  微信有移动互联网的基因,3亿用户全部来自移动互联网;数据显示微博仅有60%的流量来自于移动互联网,因此,相对于微信,移动互联网是微博的短板。
  对此,曹国伟在2013年元旦之前确立了新浪“移动为先”的核心战略,将新浪分为门户和微博两大板块,门户由COO杜红负责,而自己将亲自操刀新浪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负责微博无线产品的王高飞出任微博事业部总经理,而彭少彬被调任新成立的“产品创新部门”,负责新产品项目的孵化。由王高飞顶替彭少彬,恰能体现微博的重心开始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
  2012年4月,新浪微博手机版推出LBS服务,用户可通过这一服务查看周边的微博、周边的人,类似于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在新版微博中,用户搜索到周围的人,可以通过“私信”功能“和他/她聊几句”,聊天界面右上角还有了群聊功能。新版微博还添加了“密友”功能,两人互为“密友”之后,各自动态会优先显示在对方微博前列,这项功能被指是将微信“朋友圈”搬到微博首页。针对上述改变,杨婷婷认为,如果微博再加入语音功能,那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微信。
  如果说微博的改变在朝着微信靠拢,那么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又或多或少看出它有意向微博转变。公众账号在平台之上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信息传播,只要用户关注了它,就能收到它的定向推广消息,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说法:一千个微信粉丝相当于十万个微博粉丝。虽然有些夸张,但微信定向推广相较于微博的“漫撒网”,精准度提高了很多。
  目前,已经有不少新浪微博大号都在微信公众平台“安家”。比如微博粉丝达500万的“我们爱讲冷笑话”,不仅进驻微信公众平台,还利用微博主页为其微信账号做宣传,用户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接收该账号在微信上的定向推广信息。
  经营着一家微博营销公司的金小姐向《IT时代周刊》记者表示,公司旗下有数十个城市的“微博大号”,现在已经搬到微信公众平台上做尝试,“因为新浪对大号进行管制,我们的营收已大不如前,微信上可能会很有钱途”。
  媒体研究者张俊良说,新浪微博正在逐步增强信息发布的私密性,增强社交功能,将用户的弱关系转变为强关系;微信正在增强自身的媒体性,“从一对一的沟通工具到兼具媒体功能的平台转变”。微博与微信功能间的相互渗透,俨然是一场场小规模的攻防战。
  经过一年多来频繁的小规模“战斗”,在移动互联网迅速成长的现在,“双微”的大规模战争迅速临近。
  初战——移动电商
  去年11月,微信启动了在线购物功能,垂直电商“美肤汇”成为首家入驻微信公众平台的电商网站。用户关注美肤汇账号以后,可以在微信上“逛商场”,如遇到中意商品,则可点击购买。此时的微信还不具备在线支付功能,但用户可以选择货到付款。还不到一个月,微信又联手高朋网开通了在线团购,此时的微信已经接入财付通、支付宝,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上进行在线支付。
    在微信与美肤汇、高朋网合作的同时,新浪与小米公司也达成合作。12月19日,5万部小米手机在微博开卖,用户从预约、抢购、下单到支付均在新浪微博平台上进行,其中支付环节采用新浪推出的支付工具——“微博钱包”完成。本次活动结束后,微博钱包注册用户达到130万人。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表示,这次合作是微博试水社会化网购的首次尝试。
  虽然这次合作没能给新浪带来直接收入,但微博和微信在电商领域的战争就此开始。
  微信走上电商之路,让马云坐立不安。有了微信斩将杀敌,腾讯在移动电商的潜力难以估量。阿里巴巴若想在移动电商与腾讯抗衡,需要一个朋友,一种载体——新浪微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艾瑞咨询首席分析师曹军波向《IT时代周刊》表示,新浪微博有流量没收入,阿里有收入但需要流量,新浪为了不重蹈博客的覆辙,竞合是必然选择。
  对于马云和阿里而言,更可怕的是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之时,阿里系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产品繁多,但没有一款产品能让用户记住,移动用户数屈指可数,长此以往,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阿里系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就目前移动互联网各路诸侯而言,微博的用户数量虽不及微信,但唯一可以与微信抗衡者,独此一家,马云要在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有所作为,与微博合作是必然之事。
  虽然阿里有意,但微博无情。去年11月,传出马云拟出资不低于20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获取微博15%到20%的股份,最后又传出洽谈不成。12月,“互联网的那点事”微博爆料,“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合作重启,报价上涨 1.5 倍”。截至记者发稿,无论是阿里还是新浪,都没有对入股事宜作出表态。
  互联网评论人士刘敏华也认为,未来阿里和腾讯的较量,基于微博、微信,基于支付宝、财付通,基于平台间,二者将有一场激烈的电商大战。
  内乱与商业化难题
  微博与小米的合作,并不是微博探索商业化的初次尝试,微博未能将庞大的流量变成现金,是导致彭少彬掌门 “被废”的根本原因,更导致了新浪被一分为二这次结构大变革。
  2012年6月,新浪推出“微博会员制”,开通会员需要付费,价格是每月10元。此消息一出,用户骂声不断。
  同年新浪Q3的广告营收仅有2000万美元,其中大多数广告是由门户网站老客户投放。
  除此之外,新浪在微博应用上的探索也收效甚微,微直播、微刊、微搜索、微吧,真正能被外界记住的,寥寥无几。
  新浪内部人士对媒体透露,其实早在新浪微博高歌猛进的2011年,彭少彬已经为微博商业化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建立用户信息分类系统,这是智能排序、信息流广告等商业化产品的基础,这段时间也被业内认为是新浪微博商业化的最佳时期。
  然而,同一年,曹国伟在各个场合都表态,微博不着急商业化,用户体验应放在第一位。因此,新浪微博错失了让用户信息分类系统下的产品上市的先机,像粉丝头条这款产品,整整拖延了一年才上线。
  “拖延症”让新浪微博停滞了一年,2011年根本没推出几款重量级的商业化产品。新浪内部人士透露,造成“拖延症”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管理层的不和。彭少彬与杜红、王高飞之间矛盾已经公开化,“杜红的运营需要彭少彬提供技术人员时,彭少彬不予支持;王高飞的无线产品需要彭少彬的PC端给予支持时,彭少彬有时不给或者借故拖延。”正是这种不团结,造成微博商业化只有策略,而没有战略,研发不出整合性的产品。据某财经杂志称,彭与杜、王的矛盾,曹国伟也是心知肚明的,但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曹国伟,其工作要务是平衡体制内各方的利益关系,而不能像马化腾那样拥有至高的决断权。
  一位新浪中层管理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新浪商业化困境源于新浪落后的管理结构,“新浪将经营与运营明确分开的横向架构导致运营、经营权割裂,而每个产品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讨论、博弈,势必影响效率。更多的大公司采用腾讯式的事业部制,让每个事业部的管理团队都拥有自己业务的运营和经营权。”他认为,虽然新浪进行了架构的调整,但前景依然不明朗,“新浪缺少一个核心”。
  无独有偶,微博的“内乱”和商业化困境,也是微信正经历着的痛苦。
  微信公众平台一向被看作是微信的商业化措施之一,此外,微信与商家推出的微信会员卡也是微信的商业化尝试,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微信公众平台还是微信会员卡,都没有多少营收,起码跟微博目前的营收相比,相差巨大。
  与微博类似,微信的产品开发与商业运营被交给两个团队去做,前者是张小龙负责,后者则是位于北京的腾讯生活电商部总经理戴志康负责。
  腾讯员工对媒体透露,张小龙是一个对营销“不感冒”的人,是一个“纯粹”的产品经理。他深知用户体验对于微信的重要性,所以对于任何给用户“添堵”的事,他都第一个反对。
  公众账号平台开放之后,不少微博营销大号迁移到这个平台来,并且利用微博营销的策略,疯狂地向用户推送消息、刷朋友圈页面,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张小龙手起刀落,对营销账号进行整治,大大限制了它们每天主动推送消息的数量。这样一来,朋友圈清净了,但是不少营销账号却称“活不下去了”。
  业内人士分析称,主动推送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营销方式,是O2O的典型应用,张小龙这一刀下去,对微信的商业化没有好处,也是不给负责微信O2O的戴志康“面子”。戴志康对于微信公众平台寄予厚望,他曾在去年9月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公众平台的开放,将微信会员卡、二维码扫描整合起来,达到“爆炸式”的品牌传播效果。
  互联网分析人士骆轶航认为,张小龙追求用户体验与戴志康打造O2O存在矛盾,两个团队“想的、做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微信如何接入第三方商户,如何拓展O2O资源,这和张小龙没有直接关系,也不需要得到张的同意和首肯,这势必影响到微信商业化的推进。
  对于微博和微信的这种困境,双方都在极力进行自我调整,内忧外患之际,“双微”战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
  谁与争锋
  腾讯每推出一款产品,大多被网民冠以“山寨”、“抄袭”的字眼,微信也不例外。
  去年5月的全球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与雷军的相逢有点“尴尬”。微信推出前两个月,小米公司就推出 “米聊”——国内第一款针对移动互联网推出的聊天应用,可惜这款软件被腾讯看上了,就造成了虽然是米聊“先入”,却是后来的微信“为主”这一局面。
  雷军说:“我判断腾讯需要6个月的时间,但是腾讯2个月就推出了这个产品,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所以我觉得腾讯挺了不起的。”话中有话,既表扬了马化腾反应快,又旁敲侧击地指出:你马化腾“抄”得也够快。
  截至2012年8月,米聊用户突破1700万人,而这一数字乘以2,刚刚超过微信上线第一个月的用户数。另一款社交应用“陌陌”也并没有因受到微信的冲击而消失,在缓慢的增长下,现在已有2000万用户。
  受微信影响,2012年全国运营商的整体短信量比2011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甚至电话业务量也下降了5%。中国移动总裁李跃12月5日抛出“腾讯威胁论”,称腾讯旗下产品占用运营商的资源非常大,却没有带来相应收入,反而造成短信数量下降。面对微信的逼迫,运营商开始寻求转机。中国移动的飞聊、联通的沃友、电信的翼聊都直接将产品定位为下一代语音沟通工具,打算在移动IM战场上与微信竞争。
  眼看着腾讯与新浪在移动互联网斗得风生水起,另外两大门户网站的老大——搜狐张朝阳和网易丁磊如何能坐得住?
  网易首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丁磊选择避开新浪和腾讯在移动社交上的锋芒,推出新闻客户端,并拟将资讯、工具、教育、娱乐四大领域复制到移动端,打造一个移动应用矩阵。
  搜狐也曾在微博上发力,但是去年,张朝阳最终坦言,过去两年间,搜狐输掉了在微博上的竞争,“(新浪)微博和微信左右扇了我两个耳光”。
  搜狐移动新媒体中心总经理岳建雄对《IT时代周刊》表示,在2011年新浪微博火起来的时候,搜狐决心追赶它,“我想到了找手机厂商做预装,但是新浪已经提前四个月和手机厂商签订了排他协议。老板当时很绝望,他已经预料到搜狐微博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岳建雄预计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PC的时间大概在2012年10月,实际上当年4月就实现了,“PC已经不行了,包括网易和凤凰网,我们都很慌,当时新浪有微博,腾讯有微信,我们手里没东西呀”。
  岳建雄带领人马开始做搜狐新闻客户端,该客户端在去年伦敦奥运会报道中表现不俗,“在刘翔预赛摔倒的50分钟新闻内,用户评论达到20万条”,岳建雄意识到,大家都用手机看新闻了。从此之后,搜狐的客户端就朝着“移动媒体报刊亭”发展,不仅有搜狐的新闻,还有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为此,搜狐在2012年已投入了巨额资金,张朝阳拟打造一支新闻客户端领航,手机搜狐、微视频、搜狐微博等产品共同推进的“无线舰队”。截至2012年12月,搜狐新闻客户端已有6000万安装激活量,活跃用户超过1400万,上线刊物总订阅量突破1.6亿。携海量传统媒体资源的搜狐新闻,俨然已成为移动阅读领域的王者。
  然而移动战场绝非只有新浪和腾讯两个大型军团在交战。在易观近日发布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过亿军团地图上,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已经步入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除了领跑移动社交的腾讯和新浪,阿里旗下手机淘宝率先拿下移动购物的“山头”,奇虎360的手机卫士也已深入移动终端大后方,在移动导航称王的是高德地图,于手机浏览器称霸的是UCweb。
  狼烟滚滚,江山北望,在移动互联网这块未来最大的战场,已然群雄四立。

文章搜索

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
→选择要测试的地区
→选择目标测试点
>> 测试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