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文摘 -> IT技术 -> 正文
2010跨界战争

联想,不再是那个做PC的,它正雄心勃勃地进军移动互联;
  思科,不再是那个做网络的,它正深入传统IT厂商雄踞的数据中心;
  Wintel,不再是那个无坚不摧的联盟,它已在移动互联时代分崩离析;
  跨界,是2010年IT产业的关键词。它从上游产业席卷到下游终端,PC、软件、互联网……没有一个领域可以幸免。
  跨界意味着生存。尽管在传统领域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苹果的神话、Facebook的传奇,让这些大佬们深深体会到产业的飞速变化,必须发挥整合能力,以优势资源跨界,不能学会布局未来就只有死路一条。
  跨界还意味着从头起步。传统领域的强势绝不证明在新领域也能称王,想跨界就要学会卸下荣耀,从头开始,学会以全新的思维,以融合的眼光拥抱新领域。
  2010年终回顾,我们将从移动互联、上游产业、软件、数据中心和互联网5个维度,为读者们呈现IT产业愈演愈烈的跨界战争。
  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三网融合从概念走向应用,IT产业多屏应用时代已经到来。而考验从业者的,是在行业界限模糊和产业融合的趋势下,如何重新定位自己。
  移动互联 临渊一跃  ■记者 黄智军
  “全球范围内不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企业员工,都已经开始使用多种智能设备,包括个人电脑、媒体平板、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等。”
  面对全球个人IT终端的快速扩展,IDC全球客户端显示器研究副总裁Bob O'Donnell毫不犹豫地表示,“多屏客户端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这种产业变局,无论对于上游的ODM厂商、处理器厂商、终端品牌厂商,还是软件厂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等,都是一次新的机会。
  但是,要融合,就难免跨界。要跨界,就难免要面对新的竞争对手。
  集体跨界
  一切都要从苹果和Google说起。
  1月28日,苹果正式发布iPad,进军平板电脑市场。“iPad不是传统计算机,是4C融合智能终端的代表。‘4C融合智能终端’是融合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智能电视的终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机所研究员倪光南表示。
  以移动互联的名义,PC行业正在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集体跨界“入侵”。
  4月,联想发布在移动互联战略上的第一代终端产品乐Phone,并分别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推出3G乐 Phone;同样在4月,戴尔推出了4款新机,涵盖Android系统和Windows Phone 7操作系统;Acer于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分别推出了一款WCDMA手机和TD-SCDMA手机;惠普更是直指操作系统,今年4月以12亿美元将Palm 收归麾下。几乎全球所有PC巨头都已经进入手机市场。
  据投资研究机构SanfordBernstein分析,苹果iPhone目前的运营利润率高达40%,RIM每部手机的利润率为20.7%,而手机行业平均利润率为9.7%。这些令人兴奋的数字,对于毛利率已经低于10%的PC厂商来说,无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Bob O'Donnell表示,多屏时代的变革将是全球业界迅速摆脱传统PC产业下滑的一条重要出路。
  反观通信厂商,同样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新的业绩增长点。今年,借着智能手机,摩托罗拉终于结束了多个季度巨额亏损的局面,扭亏为盈;索尼爱立信同样深陷亏损泥潭,去年第四季度的净亏损为1.67亿欧元,直到今年第一季度,借助智能高端手机XperiaX10、 Vivaz,结束了连续6个季度的亏损。……
  分析机构也对4~12英寸的移动终端市场给出了乐观预测。IDC表示,今年,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互联终端全球销量将达到2.84亿部(台),到2011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将取代PC的统治地位。

  思维需改变
  但是,跨界既是机遇,又有挑战。
  PC厂商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其传统硬件思维。业内人士分析,PC产业是厂商创造需求、引导用户使用的业务模式,而通信产业则更注重用户体验;PC厂商进入ARM架构比通信厂商来得晚,缺乏研发优势。在提倡应用丰富性的移动互联时代,通信厂商更可能构建起健全的生态产业链。
  此外,运营商定制或许将是PC巨头的应对方法之一。目前,联想、戴尔发布的OPhone手机都是和中国移动联手打造的产品,和一些通信厂商相比,PC巨头的姿态更低,行动也更加迅速,抢得了一定的先机。不过业内人士表示,PC巨头在手机定制当中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优势,反而是手机巨头们拥有丰富的定制经验,未来会更加受到运营商的重视。
  “PC厂商取胜的关键是能否摒弃卖电脑的思路,用互联网和移动产业的思维方式,站在开发者和用户的立场上提供新的价值。”创新工场投资经理、分析师张亮说。
  不过反观通信厂商,从传统手机跨界到智能手机市场,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一方面,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巨头,在宣告向互联网转型之际,其采用的Symbian操作系统并不完美适用于移动互联市场,因此被拖了后腿;另一方面,即便是摩托罗拉、HTC等采用了Google Android操作系统并从中受益的厂商,也受累于Android版本持续更新而引发的版本落后,这也给开发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得开发者得天下
  幸好,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竞争格局并未形成。PC和通信厂商还有时间来获取进步。
  11月,联想在其“应用智慧,乐自由我”——2010年移动互联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联想应用商店“乐园”的发展策略,并投资1亿元建立“乐基金”;同期,Acer在美国发布其平板电脑新品的同时,也宣布将于明年推出应用商店。
  “这意味着,PC厂商在完善硬件的同时,也更为关注用户体验和应用需求。他们终于明白,得开发者得天下。”业内人士分析表示。
  反观通信厂商,一方面,Google适用于平板电脑的Android 3.0将于明年上半年面世,这将为其进一步向大尺寸产品“跨界”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随着诺基亚与英特尔联合开发的MeeGo操作系统的面世,通信厂商在智能手机产品上也将扩大选择权。
  “未来的智能手机会更加强大,有更多的创新,这实际上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移动互联体验创造机会,绝对是件大好事。”IDC亚太区副总裁霍锦洁表示,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教育、政府、中小企业个人IT终端市场,厂商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如何更好地带动市场应用,提供可行性更高的解决方案。
  记者观察
  这一年参加了N多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发布会,虽然每个厂商都大谈硬件的同时捎带着强调软件,重视应用开发。但个人感觉移动互联终端商普遍缺乏“软实力”,即用户体验和应用丰富性。
  先说用户体验,PC行业“简单粗暴”的行销模式已不可能在移动互联产业中上演。即便是摩托罗拉靠Android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业绩上的成功却难掩存在的问题,即差异化——把全部重心押宝在Android平台,其实很容易被替代。如何能走出与其他厂商不同的一条路,这才是跨界者们急需要做到的。
  再说应用丰富性,尤其是本土用户的应用以及企业应用的开发。各种应用商店上最受欢迎的应用仍以游戏和娱乐为主,中文应用更多的为免费产品。要有更适合盈利的应用,就不宜过于关注游戏和娱乐——这还是差异化问题。
  英特尔在向移动互联入侵,ARM也在图谋英特尔的服务器大本营,整个产业链随着上游厂商的跨界正在重新洗牌。
  上游厂商 Wintel告急  ■记者 王臻
  2010年,诞生了一个新名词——Armdroid。
  当微软和英特尔的商业联盟Wintel(Windows+Intel)取代IBM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时,谁也没有想到,在移动互联时代,这个固若金汤的组合会被ARM和Android这对“双A”组合无情地撕裂。
  移动互联惹的祸
  最近,传闻微软将在明年1月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首次推出针对ARM手机芯片的Windows操作系统。虽然微软和ARM的发言人纷纷表示不予评论,但知情人士透露,该软件将专为电池供电设备,如平板电脑和其他手持设备设计。这意味着,微软将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进军平板电脑和手机市场。
  都是移动互联惹的祸。相比ARM在手机芯片领域里的进展,英特尔的动作一直有些缓慢,Armdroid阵营更是显露出甩开Wintel阵营之势。据统计,ARM2010年第三季度全球客户总出货量达到了15亿片,全球92%的平板厂商选择了Armdroid操作系统。ARM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的整体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30%,ARM中国总经理吴雄昂表示,主要是因为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的成长。
  “在iPad平板电脑成功的背后,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苹果和ARM自然是最大赢家,而微软、英特尔则是最大输家。”高盛在一份调研报告中这样直白地表示。
  从苹果在平板电脑iPad上使用ARM Cortex A8处理器起,ARM架构处理器在能效方面成长显著。ARM在平板电脑上的杰出表现,更让厂商们蠢蠢欲动。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平板电脑几乎都是采用 Armdroid组合,除了品牌厂商相继推出产品外,连山寨厂商也加入。
  眼见平板电脑取代上网本成为一枝新秀,英特尔、微软也没想落后,但Windows系统不适合在小尺寸装置上以触控方式操作,所需资源对于平板电脑负担过重,使用x86架构的Atom处理器在用电效率上始终不如ARM芯片,因此,Wintel在切入移动互联市场时只得分道扬镳。
  微软英特尔分道扬镳
  这并非微软与ARM的第一次合作。1997年,微软与ARM已经在嵌入式方案、消费电子以及移动业务上有过合作。今年7月27日,微软与ARM签署了新的ARM微处理器架构授权协议,这类授权允许被授权方设计自己的微处理器架构。消息宣布后,ARM的股票应声上涨7%。
  ARM首席技术官MikeMuller表示,“这个授权让微软在ARM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上处于最前沿,合作是延续了双方以往13年的合作,并覆盖多个细分市场。”而微软也在一份声明中称:“ARM是微软的重要合作伙伴,我们为ARM架构提供了多套操作系统,如 Windows Embedded和Windows Phone。”
  英特尔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在今年的IDF上,英特尔提出MeeGo将成为“未来无线互联网时代的通用操作系统”。8月,英特尔以76.8亿美元并购杀毒软件厂商McAfee,以14亿美元并购了手机芯片厂商英飞凌的无线业务。12月,英特尔宣布成立上网本及平板电脑新事业部,挑战ARM的主战场便携式设备领域。英特尔将计算能力嵌入到移动互联网中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新的上网本及平板电脑部门将围绕英特尔凌动平台在上网本及平板电脑两条产品线上展开工作。英特尔预计在未来6个月内,将有100多款基于凌动处理器的上网本和平板电脑打入市场。但是,英特尔凌动平台出货量虽高,仍以上网本为主,平板电脑并不占优势。因此,设立上网本及平板电脑部门,是英特尔扭转局面的开始。
  一贯在PC产业合作无间的微软和英特尔,联手统治着整个电脑应用市场,即使在此起彼伏的反垄断声音中,Wintel联盟始终屹立不倒。但是,平板电脑的出现,却加速了二者分道扬镳的过程。
  ARM进军服务器
  曾经,英特尔和ARM的正面冲突是在嵌入式领域。在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城市等巨大商机下,英特尔越来越走下神坛,加强了嵌入式产品的研发。如今,ARM却正计划向高端CPU市场进军,与英特尔分一杯羹。
  日前,ARM公司的首席执行官Warren East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表示,ARM将在2014年挑战服务器处理器市场的老大英特尔。
  事实上,很多人期望看到基于ARM架构的芯片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服务器市场的现有格局,就连ARM架构的设计者也认为,在未来4年内ARM芯片就能够与AMD和英特尔的产品一较高下。
  “我们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系统设计师们正在积极并全面地考量ARM架构。我们没有指望明年就会出现很多ARM服务器,这是不切实际的。”Warren East表示,ARM不指望服务器生产厂商和客户会在短时间内接受自己的处理器产品。
  有传言称,ARM即将推出全新的64位微架构,那么,ARM架构的处理器能否提供可以媲美英特尔至强的性能表现?
  基于ARM架构的芯片更适合于低成本、低功耗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并不需要先进的处理器和平台功能。此外,除了更低的功耗,服务器还需要优异的性能,提供平台来支持安全、虚拟化、各种输入、输出等功能。因此,进入高端服务器领域,ARM也并非“战无不胜”的。
  记者观察
  在手机领域,超过90%的芯片都是基于ARM架构的,在PC领域,英特尔拥有80%的份额。但是,传统业务再稳定、利润再高也是不够的,新业务的增长非常重要,所以跨界在所难免。
  英特尔与ARM,从过去的口水仗升级到了实际行动。如ARM总裁都德•布朗所说,“英特尔和ARM井水不犯河水的时代已经过去,在PC和手机产品的中间地带,ARM和英特尔的大战不可避免。”
  尽管如此,两个公司都清楚地认识到,核心业务是最重要的。英特尔表示,虽然明年会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转向“Beyond PC(PC以外的领域)”,但是PC永远是业务核心,这点不变。ARM也清楚自己主要的业务增长在于移动,真正进入服务器领域不是一两年能做成的。
  2010年是PC诞生30周年。PC与移动互联的跨界会让这个市场更加热闹。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设备能主宰一切。
  从思科到惠普,从戴尔到微软,面对数据中心的致命诱惑,巨头们开始露出贪婪的面孔。
  数据中心 “异族”入侵  ■记者 刘丽丽
  2010年,在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中,网络游戏、视频网站,尤其是社交网站发展十分迅猛,电子商务网站也更加普遍。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电信运营商争相布局3G,互联网的热点业务有可能在3G浪潮的推动下出现爆发式增长;除此之外,中国政府也在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进程,市场需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一切将为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联盟性入侵
  最先不“淡定”的是思科。
  这家公司的雄心绝不仅限于销售交换机和路由器,2009年3月,思科高调发布了“统一计算”系统(Unified Computing System)——这是该公司历史上首款服务器产品,它将计算、网络、存储访问和虚拟化集于一体。此举立刻招来了服务器及数据中心相关厂商的质疑。
  除此之外,为了让自己在数据中心市场更具竞争力,思科还与EMC、VMware组成VCE联盟,它们的结合一度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对于联盟的重要意义,EMC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卓越研发集团主席范承工说,“结盟思科更像是一个防御性措施。面对数据中心市场这块诱人的‘大蛋糕’,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譬如EMC和VMware,总是希望别人不要侵略自己,而可以侵略一下别人,从而多分得一块。”
  而思科CEO钱伯斯更是语气强硬地表示“我们将用侵略性态度进入这一市场”。从思科的“统一计算”系统涉及到的技术和产品组合来看,其竞争矛头直指惠普、IBM等传统数据中心厂商的“腹地”。
  看到思科如此狂妄,另一大网络厂商Juniper则警告用户,思科选择以独占的方式将所有的服务都整合在一起会给用户带来风险;而思科在网络存储领域的另一大竞争对手博科则称,只有多元化的生态系统才能更好地解决新一代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
  不过,也有人认为,无论是Juniper还是博科,似乎都在嫉妒思科在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力。
  这种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仅思科发布UCS一个月之后,IBM与博科宣布达成新转售协议来加深彼此的合作。随后,IBM又宣布与Juniper达成合作协议,贴牌销售Juniper交换机和路由器,由此重返网络市场。
  并购性切入
  看到思科的举动,惠普也不甘示弱,它还没有完全消化掉去年夏天用130亿美元对IT服务厂商EDS的收购,就风驰电掣地收购了3Com。“现在没什么比切入思科‘腹地’更重要的了,3Com当然是个理想的收购对象,它将弥补惠普在网络设备领域的薄弱局面。”分析人士们纷纷这样表示。
  相比自己的网络设备ProCurve,惠普相信3Com拥有一套更好的企业客户网络产品。重要的是,3Com是思科为数不多的竞争伙伴——这意味着惠普收购3Com后,将与思科在网络设备领域短兵相接,包括它过去从来都不擅长的路由器和交换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惠普和思科彼此直捣对方腹地的角逐立刻被IBM和戴尔看在了眼里。
  为了顺利与IT巨头们在数据中心市场一较高下,近几年,戴尔也进行了一系列收购,旨在增强自身在数据中心领域的服务能力与咨询能力。戴尔大中华区大型企业事业部解决方案及服务总经理李慧向记者介绍:“戴尔在收购了佩罗系统与毕博咨询后,IT服务的范围已经由之前的产品设备销售为主逐渐转型为服务咨询。”
  7月,戴尔又宣布了对Scalent的收购,这是一家私营公司,主要运营业务是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管理软件。Scalent的软件产品可以进一步帮助戴尔的数据中心用户提高基础设施的灵活性、扩展性以及运行效率。如此一来,一直在等待进入数据中心市场的戴尔,终于一偿夙愿。
  圈地性进攻
  除了收购相关的公司,戴尔还忙着“圈地”,因为要建设数据中心,首先得有地。据国外媒体报道,戴尔公司在华盛顿州的农村地区花费360万美元收购土地,计划建立新的数据中心。同时,戴尔还计划一年内在中国建立两个数据中心。这意味着,戴尔与IBM和惠普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还有一个不能小看的“入侵者”是微软,微软一向以软件巨头示人,然而在新一代数据中心以及云计算方向上,似乎也不甘示弱,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开发工具及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谢恩伟曾向记者表示,微软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服务企业,它本身就运营着全世界最大型的一个互联网的基础架构——数据中心,“我们有能力把这种经验带给广大用户。”
  为了将软件优势发挥到最大,微软已经买下加拿大多伦多的Opalis数据中心管理软件厂商。因为微软认为,流程自动化将是数据中心的未来。
  面对如此浩荡的“异族入侵”,一直雄踞数据中心市场老大的IBM,危机感重重。
  除了强大的由软硬件拼组而成的各类解决方案,IBM近两年来也在全国积极布局数据中心。前不久,IBM协助苏州工业园下面的国科数据中心建成了亚洲首个获得国际标准T4级别的第三方数据中心,双方发表战略协作,旨在共同打造卓越的数据中心、灾备中心,以及云服务平台。
  据IDC统计,2009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总体规模达6.7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22.7%,预计2010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8.3亿美元。除此之外,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市场在未来5年内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市场的潜在需求一向被厂商看在眼里,未来几年,数据中心市场将是一块更大的蛋糕,然而,是美味还是毒药,谁会赚得盆满钵满,谁会黯然收场,一切还是未知数。
  记者观察
  2010年,整个数据中心的市场格局已经被打破,随着思科、戴尔、微软等非传统数据中心提供商的强势加入、国内一些较大型的灾备服务提供商的业务转型,以及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的崛起,国内数据中心市场竞争势必进一步加剧。
  纵观这个市场,不难发现,未来数据中心服务领域的并购会进一步增多,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会在竞争中胜出,该市场将呈现逐渐整合的趋势, IBM、惠普等较大的非运营商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将占据大多数的数据中心服务市场份额;与此同时,这些企业级的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将会更强调差异化的增值服务能力,以便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2010年,软件业上演了一幕幕并购大戏,管理软件、行业软件和软件外包企业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并购才能长大,长大才能强大,这已经成为中国软件的出路。
  软件打破界限  ■记者 汤浔芳
  12月8日,金蝶宣布斥资3000万元并购国内餐饮娱乐行业专业软件厂商——中山市食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服务行业信息化市场。年终岁末,这起并购给2010年的软件并购大戏画上了句号。
  对金蝶来说,这次并购是其近两年切入行业的又一起案例。现在,金蝶已经进入了零售、房地产、税务等行业。2010年1月22日,金蝶斥资人民币2000万元收购国内房地产行业专业软件厂商深圳市嘉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而2009年,金蝶4个月内就完成了3起并购。
  管理软件切入行业
  和金蝶相似,同为管理软件厂商的用友也正在切入房地产、汽车、政务、医疗、烟草、审计等行业。2010年年初,用友集团的“新三年战略规划”就以行业来划分,用友软件、用友政务、用友医疗、用友烟草、用友审计、用友华表、用友畅捷通和伟库网“八舰齐发”,用友的“行业”之心跃然纸上。
  这种变化说明国内ERP市场正在进入成熟期。ERP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从财务管理逐步向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转移,用户对产品细分市场的需求非常强烈。不同行业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即使同一个行业中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方式的企业,信息化需求也不一样,这就需要管理软件厂商深入了解各个细分行业的业务模式特点和系统需求,在通用化产品的基础上提供行业化的解决方案。
  “说得容易,做到难”。管理软件厂商多年来的优势在于“管理”,而不是行业经验。因此,对于并不太了解行业的管理软件企业来说,并购细分行业中比较成熟的软件供应商,直接获得行业经验、技术积累、客户资源,这无疑是一条捷径。
  但是,并购仍然难以让管理软件深入。并购行业厂商之后,用友、金蝶将要提供的仍然是行业中的管理软件,而不是行业核心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它们并未涉及行业企业最核心的业务,也就无法从需求旺盛的行业市场中受益。这意味着它们的增长空间仍然有限。
  行业与外包抢食
  如果说在2010年软件业“跨界”大戏中,管理软件唱的是独角戏,那么行业软件和软件外包的跨界可以说是一场精彩的“对唱”。
  “我们在金融行业并购时,总能碰到软通动力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东南融通CEO连伟舟曾向记者抱怨软通动力让他很头疼,搞得并购价格很容易水涨船高。
  其实,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原本“井水不犯河水”,软通动力一直活跃在软件外包领域,东南融通则紧紧扎根本土金融行业。而现在,软通动力50%的营收来自国内,横跨电信、银行、保险及企业金融、能源、物流和公共事业等行业,其最早起家的资产管理领域恰恰也是东南融通的业务范畴。
  “来而不往非礼也”。东南融通也开始切入软件外包领域。2010年,东南融通在软件外包领域快速发展,东南融通高级副总裁赵为也明确表示,“到了把软件外包独立出来的时候。”并计划未来3年内单独上市。
  缘何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企业开始如此针锋相对?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客户的IT管理越来越深入,信息化的企业要达到的是业务与IT的融合。在这一趋势下,市场颇大的业务流程外包(BPO)成为行业软件与软件外包企业狭路相逢的第一战场。行业软件的杀手锏是核心业务系统,而软件外包拿手的是服务外包,一个向下走,一个向上走。
  实际上,无论是管理软件、行业软件,还是软件外包,成为综合IT服务提供商是他们共同的目标。这缘于客户的IT需求越来越综合,需要上至高端咨询,下至IT服务的一揽子服务。
  在成为综合IT服务商的背后,软件企业还有着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2009年,甲骨文营收268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软件企业还是“蚂蚁”级别,差距越大,做大、做强的动力也就越大。
  上市成就并购
  “用友将进一步通过并购做大。”2010年初,用友股份董事长、总裁王文京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2008年~ 2009年,用友并购了20余家公司,耗资近4.485亿元。2010年6月底,用友更是豪掷4.91亿元收购了汽车行业软件英孚思为,一举刷新了国内软件业并购金额纪录。
  “并购是一种打破界限、跨入其它领域的手段,也是快速做大的方式。”一位行业人士分析认为。
  实际上,并购需要大量资金,需要平台,需要机制。而上市公司的这些优势往往增加了企业并购的机会。“上市公司除了拥有品牌、知名度等比较虚的优势外,真正的优势在于可以方便地使用资本手段进行并购。并购公司可以通过现金支付,也可以通过换股来完成。这样就不必太在意被并购公司的规模。如果不使用资本市场做并购,上市公司就折损了一半的功力。”连伟舟这样解释。
  广联达软件股份公司也正在进行上市后的第一轮并购。12月9日,广联达和梦龙软件公司正式签署并购重组协议,以 9434万元价格全资收购梦龙软件。梦龙软件与广联达在产品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让广联达向建筑行业项目管理的战略目标又近了一步。“这件事对广联达意义重大。”广联达公司董事会秘书张奎江对《计算机世界》报记者表示,“这是广联达在资本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
  而在上市之前,广联达或许不具备这样的条件。2009年,广联达营收为3亿元,要拿出近亿元资金收购绝非易事。上市后的广联达拥有了更大的平台,这恐怕才是梦龙更为青睐的原因,梦龙软件公司创始人鞠成立曾这样对媒体坦承,“我一分钱不要也会选择和广联达联合。因为广联达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可以帮我实现更大的梦想。”
  记者观察
  2010年,并购整合大戏开始上演。可以预见的是,2011年,这部大戏将更加精彩。因为截止目前,中国已经拥有近两万家软件企业,软件企业平均人数不足百人,上千人的企业不足百家,而达到5000人的企业更是不足10家,行业集中度过低。
  2011年,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软件、管理软件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这三个领域的领头羊还会在更多业务领域短兵相接。
  一场接一场的互联网大战背后,寄托了传统巨头和行业新贵们对新领域的向往,更是平台化转型的原始冲动。
  互联网 平台激战  ■记者 许磊
  今年年初,Google的一场“退出”风波,从传言变成了现实。这一事件让人们一度对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力和活跃度产生怀疑,恐怕谁也没想到,Google退出只是序曲,真正的大戏还在后头,更没人能想到,这些大戏在2010年居然一场接一场地上演。
  搜索之争
  3月23日凌晨,很多网民发现google.cn停止解析,默认转向goolge.com.hk,Google“退出”变成现实。
  很快,腾讯搜搜、搜狐搜狗和网易有道各自跳将出来,纷纷发布战略,声称要分食Google退出的市场,甚至撼动百度一家独大的地位。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搜索被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视为未来最重要的商业机会。网易CEO丁磊最近在解读一季度财报时也表示,网易将不遗余力地支持有道搜索。有传闻称,网易2010年将投入过亿元推广“有道搜索”。腾讯联席CTO熊明华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更指出:“腾讯的未来将以搜索为中心。”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搜索大战已在所难免。
  近年来,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一直保持着40%~60%的增长,2009年营销规模是69.6亿元,今年更有望达到100亿元。Google盲目、冲动地“退出”,让这些二线搜索们从背后的暗暗较劲,转变为前台的针锋相对。
  虽然搜搜和有道都先后爆出收编Google广告代理商的消息,但是,从市场占有率看,这场大战并没有真正打起来。事实证明,Google退出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搜狗、搜搜和有道,而是百度。易观国际调查数据显示,百度第一季度市场占有率从去年第四季度的58.4%升至64%,搜狗市场占有率则从1%降至0.7%,搜搜市场占有率从0.7%降至0.4%。
  微博大战
  2010年4月1日,腾讯微博正式内测,加上已经上线的新浪、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相继都推出了自己的微博产品,自此,微博成了门户“标准配置”。
  美国Facebook和Twitter两大Web 2.0平台的崛起,引来了全世界无数模仿者, Twitter长于信息和观点传递,具备天然的媒体属性,今天看来,几大门户在用户基数以及品牌影响力上的积累恰恰为它们嫁接Twitter模式做好了准备。
  为了争夺用户,各大门户也使出浑身解数。新浪沿袭其博客的名人路线,最早发力;网易则与自己邮箱系统整合;腾讯通过无缝集成QQ即时通信平台,通过引导既有的大规模用户,最大化地挖掘潜在微博用户;而搜狐微博正在尝试打通搜狐各产品线,如博客、社区、搜狐焦点、校友录等产品,进一步发挥搜狐的矩阵优势。
  易观智库最新公布的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微博市场注册用户数量将达到7500万,增长速度创下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之最。而几大门户对微博的期待绝不仅仅是“标准配置”这么简单。
  “互联网战场上没有中间状态,要么成功,要么一无所有。微博是爆发性形态,如果搜狐在微博上输掉领地,整个媒体平台可能都会受威胁。”临近年终,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突然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宣称要以微博为中心进行“二次创业”。
  事实上,由于Facebook的缺位,中国互联网一直没有出现真正的Web 2.0平台,微博虽然以媒体属性见长,但其实现实关系转移和用户创造内容两方面都具备Web 2.0的关键要素。很多从业者都相信,通过开放策略,微博有望被打造成一个颠覆性的新平台。
  平台化跨越
  开放平台已经成为近年来一大趋势,这种第三方应用聚合分成的方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作为微博行业的鼻祖,Twitter开放平台上的应用数也已经超过10万。因此微博业务也被几大门户视为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到平台,从应用级公司走向平台级公司转型的绝佳时机。
  平台化跨越趋势在广被看好的移动互联领域尤为明显,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翻番,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数达到2.14亿,市场规模突破230亿元。而虽然这一市场还不算成熟,但先行者们已经将平台化确立为发展方向。
  7月6日,3G门户发布新战略——由“门户+客户端”双核心策略提升到“从门户到平台”战略,建设媒体传播、应用体验和商务三大平台,涵盖媒体、通信、娱乐和商务四大移动互联网核心应用服务领域,实现现有门户业务线平台化。12月初,另一移动巨头UC也宣布推出移动社交平台“UC乐园”,该社区平台将在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基础上,为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应用接口,提供利润分成。这标志着UC这一移动互联网“老兵” 在沉淀用户关系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同时也使它的业务实现了UC浏览器的工具型应用与UC乐园的平台型服务“双轮”驱动。
  可以预见,在未来,旧富与新贵还将围绕移动化和平台化展开更多战争,它们的惨烈程度恐怕也会胜于以往。
  记者观察
  跨界有“戒”。
  “3Q大战”大战无疑是2010年最引人关注的互联网事件。从本质上讲,这同样是一场由跨界引发的“血案”,而它带给我们的更多的却是关于跨“戒”的启示。
  从历史上看,腾讯进入一个新领域,一般有三种结果,第一种“雁过无痕”,比如腾讯的搜索业务,投入超过5个亿,市场占有率却一直没超过1%;第二种“三分天下”,顺利抢下一大块“蛋糕”,比如电子商务、门户、网游业务;最后一种“直捣黄龙”,不但能站稳脚跟,还直接威胁到了竞争者的生存,比如休闲游戏平台和手机浏览器。对手们最怕的无疑是最后一种,用小沈阳话说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对此,互联网观察家洪波的话很具代表性,尽管腾讯已经是互联网老大,但在心智上,却从来没有做好当老大的心理准备,不知“分肥”,终于把自己弄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公敌”。
  最大的“戒”还不在此。3Q大战发展到360扣扣保镖上线,也还只是产品战, 然而,11月3日,“企鹅”似乎被惹烦了,冲动地做出了“装了360,不让用QQ”的决定。这一举动立刻被定义为漠视用户权利的恶性竞争,连同腾讯的贪婪、抄袭问题一起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更重要的是,它使360成功转移了焦点,把一场360和腾讯之间的商战变成了腾讯的人民战争。
  所以,得罪谁也别得罪用户,即便你有中国最多的用户,这恐怕是跨界最大的忌讳。

文章搜索

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
→选择要测试的地区
→选择目标测试点
>> 测试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