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文摘 -> 经营管理 -> 正文
互联网第三次上市潮

5年一个周期,以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视频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第3次上市潮,意味着互联网在中国还将迸发更强大的能量。
    从2010年的各种事件来看,2011年前后,中国互联网将再次出现较为集中的上市潮。最明显的是2010年11月,4家公司相继在美国提交IPO申请,分别是11月10日的土豆、11月16日的优酷、11月18日的当当和11月20日的斯凯网络。
    还有一些不那么明显的。2010年3月,主营手机浏览器的UC获得诺基亚巨额投资,公司估值达数亿美元;2010年7月,手机内容与应用商3G门户也获得数千万美元投资。据业内人士分析,无论是UC还是3G门户,这都是上市前最后一轮投资,而它们很有可能“在差不多的时间接连上市”。
    如果再加上麦考林和之前借壳上市的酷6,会发现这次上市潮会以视频网站、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为主,呈现多市场一起爆发的态势。这与中国互联网之前的两次上市潮有很大不同。
    第一次上市潮在2000年前后。当时美国互联网泡沫达到高点,以门户网站为代表,主打“中国的雅虎、美国在线”概念,中华网、新浪、网易、搜狐分别在1999年7月和2000年4月、6月、7月上市。对这4家公司来说,上市融资能帮助它们在喘息之后加快市场布局,与同行拉开差距。从现在看来,虽然因为上市间隔较短,公司之间并未出现明显差距,但不上市的公司很有可能会在之后的泡沫破裂中消失。
    第二次上市潮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和无线领域,其代表分别是2004年5月上市的盛大和2004年7月上市的空中网,其余则是TOM、灵通、华友、九城、完美时空、巨人。
    真正最大的明星也在这次上市潮中涌现。2004年6月、2005年8月,腾讯和百度相继上市;同在2005年8月,阿里巴巴获雅虎10亿美元融资(2007年11月B2B部分上市)。这3家公司在之后的5年中,深刻影响着中国互联网格局。
    而在2010年,一批多为2004年、2005年开始孕育的新公司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的复兴中诞生。有些因为进错行业未能壮大,有些因为资金链断裂或公司管理分歧而死亡,而活下来的,在5年间变得足够成熟。
    值得关注的是,网民数从2006年初的1.11亿到2009年末已达3.84亿,该人群对互联网的需求正在从基础需求过渡到较为深度的需求。从新闻到搜索、通讯,第一、二次上市潮中的明星无一不是满足最基本需求的公司,并随着多种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在需求推动下快速成长起来。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互联网将成为一个更加诱人但也将纷争更多的市场。用户使用时间更长、支付手段更便捷、带宽更宽、上网成本更低、联网无处不在、内容与应用的呈现方式更丰富。在市场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同时,资本和不断入局的新公司也将在各个局部战场加速攻城略地、优胜劣汰。与此同时,在中国第一次、第二次上市潮中成功的公司,尤其是市值已经达到几十亿、数百亿美元的公司,早已在各个领域积极布局。
    时间并不允许互联网中的“第三梯队”缓慢成长。在这个时候,当金融危机过去、条件已经允许,上市融资成为生存发展最好的保护伞。它们只有在可能的前提下尽快上市、更快成长,才能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之下获得更多博弈的资本。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说第一次上市潮是为了生存,第二次上市潮是为了发展,则在多个市场同时爆发的中国第三次上市潮,是为了在爆发性增长的市场中得到与巨头竞争的更多砝码,以及成长为新一代大公司的更多可能性。
    这一轮上市潮,无疑将吞纳更多资本,在加快每个公司发展的同时,也加速各种较深的互联网服务在中国的普及率,进一步挖掘出中国互联网的深层潜能。而市场、公司与资本的增量,又将为孕育出更多新的明星公司,埋下第三块奠基石。 

文章搜索

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
→选择要测试的地区
→选择目标测试点
>> 测试点注册